他竟是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集多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进入三苏祠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内侧抱柱上的楹联,清代遂宁名士张鹏翮撰书:“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氏乃书香门第,苏氏父子的文学成就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走进前庭,转过身,举目正对着流沙河先生撰书的楹联:“文暎三光诗承二雅,跡寻万里誉播千秋。”上联说苏氏父子继承了大小雅之遗风,下联“跡寻万里”四字便精妙地概括了东坡先生平生,可谓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
再前行,便是“木假山堂”。木假山是深埋于岷江水底若干年后形成的不朽乌木。最为奇妙的是,它形似三座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木山峰”。当年为苏洵偶得而深爱之,写了篇《木假山记》,赞誉中峰魁梧奇伟,两侧山峰俊秀挺拔,如人不谄不骄。
其实,当年苏洵寻得的木假山已不复存在,如今的陈列品为清代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所赠。几百年后,在同一条江里,竟获得相似的珍宝,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庭院中,苍劲的古树犹如先贤伟岸的身影;砖墙边,摇曳的竹影,犹如先生吟哦的音韵;小溪畔,一尊东坡先生雕像盘腿侧坐,仿佛席地而坐与你谈古论今,其神韵正如他的《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说到苏东坡,用如今的话说,他是复合型的人才,多才多艺,集多种技能于一身。他当官是个亲民的好官,做百姓是田舍间的好邻人。在杭州为官时,还是位水利专家。当时风气较为开放,城中闺秀常结伴来到西湖疏浚工地,只为一睹这位与民同甘共苦的父母官。看见他身上溅着泥浆,掩面而笑:“他就是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总相宜’的苏大人。”是呀,倘若没有他治理西湖、修建长堤,哪有今天的苏堤春晓!
东坡先生生性旷达,非常人可及。“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他内心复杂矛盾而又随缘旷达,“此去声名不厌低”便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到任不久,他便忙着在黄州开垦了大片土地,耕耘收割,又成了农业专家,“东坡居士”的雅号在此得来。
在黄州,他生活得怎样?虽说这一时期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但却是一生中创作的高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流传至今,千古传诵。据说深受吃货喜爱的“东坡肉”也是这时的研发成果,然后传授给民众的。
歌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唱的是东坡一行从三十里之外劳作的沙湖回黄冈的情形。途中遇雨,同行人没带雨具,皆现狼狈像。独东坡不觉得,写下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唱得酣畅淋漓,仿佛独自在雨中策马前行,右手握缰绳,身子随马蹄跳跃颠簸,在缭绕的余音中渐行渐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