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蜀守的智慧远见与为民初心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杨怡静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与四川卫视热播的两集人文历史纪录片《蜀守冰》,基于丰富细腻的人文史料与生动传奇的民间传说,娓娓讲述了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的人物故事与治水精神,彰显了一代“蜀守”的智慧远见与为民初心。 历史哲思的生动彰显 纪录片《蜀守冰》以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建构了多维度的叙事脉络,在细腻详实的影像表达中,既努力探究史实,力求真实生动地还原历史原貌,又着力细致入微地彰显历史哲思。 世人皆知“拜水都江堰”,却不知这里也曾经洪涝成灾、赤地千里。两千多年前,当大秦帝国的军队越过崎岖秦岭来到蜀地之时并未想到,治理蜀地面临的最大难题竟是水患。于是,一项改写蜀地历史的任命发生了——李冰出任蜀郡太守,并由此拉开了都江堰这一福泽后世的超级工程的序幕。《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史料中,李冰的人物形象是极为模糊的,但其治水的思路与成效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玉垒山凿山引水,鱼嘴分水堤分水泄洪,飞沙堰分水排沙,宝瓶口控制水流量……都江堰从工程选址到结构布局,从物料设施到河工技术,每一个环节均可谓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哲学从老子开始就崇尚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为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无疑充分秉承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深淘滩,低作堰”等理念方略,既蕴含着李冰独具匠心的治水才智,更展现出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臻于至善的为民情怀。 审美意蕴的多元表达 纪录片《蜀守冰》不仅在叙事内涵上承载了意蕴深邃的历史哲思,更在叙事话语上表现出颇具匠心的修辞风貌,并在影像中积极融入了不少具有创新意识的审美观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影像格调。 音乐意象,是意义含量充盈的重要表意元素,对影视文本的审美意蕴提升具有不可小觑的美学势能。该片头主题歌中的唱词,全部出自古诗词中的千古名句,高度浓缩了全片的主题,迅速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与文化氛围中。开篇的三维动画中,岷江之水汹涌荡漾,奔腾不息,在浑厚大气的曲调与苍劲有力的鼓声中,激越高亢的男声吟唱出“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的磅礴诗句,迸发出震撼人心的铿锵力量。紧接着,凿山引水后的都江堰,江水潺潺、沃野千里,清朗动听的女声吟唱出“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的美妙诗情,营造出鸟语花香的优美意境。主题歌的尾声处,李冰的石像傲然挺立,男女合声高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的壮丽诗篇,高昂地托举出李冰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意象。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叙事表意手法。该片除了采用人物扮演,还积极拓展“再现”的多元形式,如:讲述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城遭受洪水侵害时,采用了微缩景观模型实拍予以生动还原;讲述李冰修建三祠祭祀蜀地先贤之时,采用了二维动画予以趣味表达;讲述马可·波罗游历成都之时,采用了实拍与沙画结合的形式予以灵动呈现。真实再现的段落,有机穿插于片中众多人物讲述过程中,与叙事主题紧密呼应,在多元化的创意尝试中,视听影像巧妙地达成了作品虚实结合、妙趣横生的审美之境。 精神价值的积极引领 诗人董湘琴在《游伏龙观随吟》中感叹:“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岷江之水,流淌千年,离堆之上,伏龙观中,李冰的石像静静伫立,其貌不扬的面庞之下,是一颗勤勉实干、恪尽职守、造福万民的矢志不渝之心。后人尊李冰为“川主”,既是赞誉他“变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更是推崇其“以人为本、惠泽四方”的治世哲学。 一代“蜀守”李冰,踏实而坚韧地守护了蜀地的富饶与安宁。李冰留给世人的都江堰,不仅是重要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思想图腾,成了一种尊重自然、崇尚科学、务实创新、至善为民的精神代言,引领着当代人不忘初心、携手前行。正如该片片尾所慨叹的那样:“都江堰超越了一个地方水利工程的历史价值,升华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持续传递着古老的东方哲学。”千年古堰,屹立至今,不因岁月变迁而湮灭,不因沧海桑田而退席,是卓越工程技艺的智慧闪耀,更是古老生命哲学的光芒熠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