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渎山有个谁都不认识的摩崖天书,根据古

在四川省古蜀渎山的山腰处,古人曾留下一处神秘的石刻,号称是“摩崖天书”。不过有趣的是,“天书”毕竟是“天书”,几乎没有人能破解摩崖石刻上的字,直到最后,才有专家揭开最后的答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古蜀渎山,又名青城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玉塘镇境内,距离成都城约68公里,古人也将其称为是“丈人山”。“赵公山”的由来,还得益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地是财神爷赵公明元帅的归隐之处,算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

作为青城山的主峰,赵公山背靠阿坝高原雪山,前拥天府平原,左有熊耳岭,右有岷江,面积一度达到了50多公里。目前,赵公山已经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成为了特色旅游区,并同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开发价值巨大。

既然谈到了青城赵公山,就不得不说说位于山腰处的庆云台。庆云台坐落在葫芦崖上,崖壁上一左一右摹刻着一些奇怪的文字。左边的石刻为篆体,上书“琼楼仙室洞”五字,而右边石崖上的字却并不容易辨认,显得异常神秘。

在当地人的眼中,神秘的摩崖石刻早已经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村民都认为,此三字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它们是能够驱邪避凶的神符。据当地村民称,神符在此篆刻千年,它不仅能够诅咒妖怪,而且还是赵公明保佑仙山的福州,只要它能够一直存在,则当地必然风调雨顺、民众安康。

不过民众的想法只是猜测而已,关于摩崖石刻上的神秘文字,不少专家都曾给出过种种猜测,甚至有些专家认为,葫芦崖上的石刻,很可能与古蜀国有关。众所周知,古蜀文明起源于岷江上游,曾经具有较为发达的文明,也是蜀中地区文明的开端。与此同时,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蜀地也被后世学者认为是与夏朝有关的地区之一。正因如此,不少专家都宣称,青城赵公山葫芦崖上的石刻,与古蜀文明或者夏朝存在直接的联系。

至年秋,青城山天师洞道长彭椿仙,曾广邀天下友人来到此地,准备破解葫芦崖石刻天书之谜,但却以无果而告终。但是道长却没有放弃,而是命人将此三字拓刻下来,书于上清宫三清大殿后石壁上,并亲自题跋云:“此文拓自大面山岩间符箓,人不识字,曩得吴华峰先生审定,谓为秦汉间俗字,似有所据;因刊于此,以为考古者正之”。

不过还有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专家认为,称此三字音“契寿空”,应该古蜀地方的通用文字。专家徐式曾在作品《观此字类似大禹岣嵝碑文》中认为,赵公山葫芦崖石刻应该是古蜀佝偻文,它反映了当时古蜀人的文化底蕴。如果此事为真,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它应该就是古蜀文字,是古蜀文化的具体文化的代表。

还有专家认为,摩崖石刻上的三字读作“故夷京”,孙专家与李专家二位学者,根据《说文解字》上的释义,坚持的认为,“故夷京”应该是远古东方人居住的高地之意,毕竟当地气候炎热且潮湿,古人喜欢在海拔高的地方建造房屋。不过该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难以被文化界各专家承认。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吴越春秋》发现,其记载内称:“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见神人云,我有灵宝五符,以役蛟龙水豹。子事毕,可秘于灵山。后龙威丈人得符”。梁代时期的蜀人李膺也在《益州记》提到:”天皇真人授帝五符于此山牧德之台,谓禹所至之牧德山,即青城也”。认为赵公山庆云台台地,正是当年治水的大禹所曾到过的“牧德山”的“牧德台”,所以猜测此三字应为大禹所留下的笔迹。

三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学界一直没有确切的验证。不过以氐羌民族的发展史为线索研究的专家们,却结合古西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三个神秘的摩崖石刻文字提出了新的解读方式。在一本名为《滇川黔桂彝文字集》的著作中,学者们发现,其内页搜集的彝文字体,有三个石刻文字与摩崖石刻文字极为形近,它们分别读作“溢”,意为邪恶、洪水;读音“土”,意为诅咒、镇压;读音“幡”,意为山、峰。三者连起来的意思,便是镇压邪祟的山峰,与“泰山石敢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说法究竟哪项为真?我们暂时还无法给出定论,但是小编相信,只要通过专家们不懈的努力,赵公山葫芦崖石刻之谜最终一定会被揭晓。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1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