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的特色分析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无论是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灿烂的情景。两汉时期的人们不仅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而且为后世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存。譬如汉代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摇钱树等,就凝聚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汉代墓葬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历来是考古领域的重头戏。
特别是对汉代出土文物作深入的专题研究,更是为学者们所重视。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学术界对画像石、画像砖所进行的各种专题研究就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对摇钱树的研究则较少。这倒不仅仅是由于研究兴趣的问题,因为画像石与画像砖比摇钱树具有更加直观的画面鉴赏效果;更主要的还在于搜集资料的难度,因为各地画像石与画像砖出土数量甚多已有较为完备的资料问世,而摇钱树出土数量相对略少且分散于各处缺少系统的整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以往所见谈论摇钱树的文章不少,却难于见到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专着。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汉代摇钱树又不断有新的发现,但由于资料的零散和整理公布的迟缓,对摇钱树作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仍是一个困难较多和颇具挑战性的课题。最近读到何志国教授新着《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对各地出土的摇钱树资料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并对摇钱树丰富多彩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令人欣喜,可谓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何志国自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曾在四川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后来调到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执教美术考古。
我们知道,汉代摇钱树主要出土于四川、重庆、陕南等地,而尤以四川的涪江流域与岷江流域崖墓中出土为多。何志国在四川文博战线工作之际,就对摇钱树上造型各异的图像与神秘内涵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了对摇钱树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陆续发表了20余篇研究摇钱树的学术文章。到大学工作后,有了更多的研究时间,也有了申报课题的机遇。何志国教授正是在长期研究的坚实基础上,获得了申报课题的批准,开始了对摇钱树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间他曾多次赴川、渝、陕做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认真整理,潜心钻研,积数年之功,终于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专着。《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是一部值得称赞的厚积薄发之作,作者对摇钱树资料的搜集和钻研长达二十多年,花费的精力和心血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都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这种厚积薄发,毫无愧色地奠定了这部学术专着的精彩和厚重。《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也是一部汉魏时期专题美术考古研究的精心之作,书中涉及的领域并不仅仅限于摇钱树,在对摇钱树的起源、分布区域、年代分期、造型风格、图像内涵作深入研究之外,还对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观念、宗教考古、佛像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等作了论述。书中不仅资料丰富,论述精妙,而且图文并茂,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作为文博考古界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同行,读到此书,不仅为作者锲而不舍的学术钻研精神而深感敬佩,而且有很多引起学术共鸣的地方,也确实是很令人开心的一件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