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人称代词看,部分宜宾泸州人祖上或来
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上古汉语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常用于指第三人主要有“彼、之、其”较为常见,实际为指示代词。
现代方言中通行的个第三人称代词:“渠”、“伊”、“他”。
“渠”可追溯到战国后期,“伊”始见于魏晋时期,“他”确立于在唐代。从唐代开始,他就是北方汉语的通用第三人称代词。
“伊”理论上可以溯源到《诗经·秦风》中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口语中出现的例子,则集中记载于东晋以后南渡江东的北方贵族,同时期的江东吴人则说“渠”。“伊”作为古代北方方言词,几乎是空降到闽语区。
现代汉语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概况
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的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概况如下:
1.“他”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话地区,湘语多数说“他”是近代受官话影响的结果,因为老湘语还是说“渠”。
2.“渠”分布在除闽语外的几乎所有其他南方地区,囊括吴、赣、客、粤、湘等南方主要方言,杭州话说“他”则是宋室南迁从北方带过去的。
.“伊”是闽语的鉴别词,区别于其他北方和南方方言,山区闽语受赣吴影响说“他”,桂北平话“他”“渠”“伊”都说,可能来自不同的移民方向。(顺带一提,闽东母语者自称也是“平话”)
4.晋语等地还有“那X”“兀X”的说法,是后期发展出来的,从古文献到现今方言分布情况,主流就是他、渠、伊三个。
四川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四川话成渝片:他ta
四川话灌赤片雅棉小片:“他”读“(滔)”
四川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乐山片:de/dou兜(音)
四川话灌赤片岷江小片宜宾、泸州片:那(纳、拉)
四川话灌赤片仁富小片:他ta
湘方言岛:佢ji(几港几打几)
客家方言岛:其ki佢ji/gi/qu
与北京语言大学的调查研究比较,成渝片、雅棉小片(滔可视作他变音)、仁富小片的第三人称代词和北方主要官话地区一致。
湘方言岛(几可视作“渠”音变)和客家方言岛的第三人称代词和南方的“渠”一致。
乐山片的de/dou兜(音)暂无对应的地区,来源暂不可考。
灌赤片岷江小片宜宾、泸州片部分地区的第三人称代词“那(纳、拉)”则与中原官话(少数)、晋语吕梁片、五台片(神木)一致。
方言的演变,很多称谓变化可能比较大,但是相应的人称及人称代词通常很少变化。
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四川宜宾、泸州地区,把“他”说“纳”的部分地方,不少人祖上可能来自于北方的山西或附近中原地区移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