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杜育的荈赋对陆羽的茶经有什
《荈赋》对《茶经》的影响探析
吴斌
翻开陈彬潘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开卷的第一篇茶文是杜育的《荈赋》。陈彬潘的《中国茶文化经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撰的,那么也就是说,杜育的《荈赋》是我国,也就是全世界的第一篇茶文。
《中国茶文化经典》杜育的这篇《荈赋》,最早是被初唐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所收录,其后被多种古籍所转载。在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引用到杜育与《荈赋》的地方,共有五处之多。
《中国茶文化经典》目录一是在《茶经》“四之器”中,说到“瓢”时,原文为:“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意思是说:瓢也叫作牺或者杓,是用剖开的葫芦做成的,也有的是用木头凿削而成的。晋朝的杜育在《荈赋》中所说的:“用瓠来舀取茶汤”。这里的“瓠”指的就是瓢,瓢口较宽,胚较薄,柄比较短。
《茶经》(来自网络)二还是在《茶经》“四之器”中,说到茶“碗”时,原文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意思是说:(茶)碗,越州产的最好,鼎州、婺州产的次之。…晋朝的杜毓在《荈赋》中所说的:“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且必需是出自东瓯的”。这里的“瓯”(地名)指的就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
茶圣陆羽(来自网络)三是在《茶经》“五之煮”中,说到“水”时,原文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意思是说:煮茶用的水,以山上的水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荈赋》中说“煮茶所用之水,要舀取岷江中由上游流下的清澈活水”)山上的水里面,…最好是有新泉涓涓流出时,再取水使用。对于江水,应取自离人烟远的地方。对于井水,应取自多人使用的水井。
茶圣陆羽(来自网络)四还是在《茶经》“五之煮”中,说到煮茶过程中茶汤上泛起的“沫浡”时,原文为:“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有之。”意思是说:沫浡是茶汤上聚集起的白色泡沫的精华,轻的叫作“沫”,重的叫作“浡”,细碎的叫作“花”。“花”看起来像是枣花飘落,并漂浮在圆形的水池面上;又像是弯曲的水潭上,新生出的青萍;还像是晴朗天空中,有鱼鳞般的浮云。“沫”看起来有如浮在水边上的绿苔,还像是掉在酒杯里的菊花瓣。“浡”则是沉淀在下面的茶渣。当茶汤沸腾时,浓浓的“华”、层层的“沫”,丰满洁白,好似耀眼的积雪。《荈赋》中所说的“明亮得犹如积雪,灿烂得好似春花”,确实是有这个样子的。
《茶经》(来自网络)五是在《茶经》“七之事”中,说到在陆羽之前,与茶相关的名人时,点到杜育的名字。原文为:“晋:惠帝,刘司空琨,…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意思是说:晋朝与茶有关的名人有:晋惠帝司马衷,司空(晋朝的司空一般为高规格的加官荣誉,相当于一品)刘琨,…弘农郡太守郭璞,扬州牧桓温,舍人杜毓等等。
杜育想象图(来自网络)实际上,《荈赋》的内容结构,就是沿着茶的产地、生长、采摘、制作、择水、择器、煎煮、品赏、功效等展开的。如对茶的产地写道:“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对茶的生长写道:“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对茶的采摘、制作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对茶的择水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对茶的择器写道:“器择陶简,出自东隅。”对茶的煎煮写道:“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对茶的品赏写道:“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对茶的功效写道:“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杜育在写作《荈赋》时,显然是没有刻意要去总结归纳,茶事的环节与特点,更没有要将饮茶,上升到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主动意识。他就这么按照自己对茶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