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川渝中秋节八大玩法贯古今封面
秋分戴树良画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据考证应该是在唐代。唐僖宗开始,才真正有了专门针对中秋节的放假制度。
当然,这样的放假福利,主要是对“吃皇粮”的官衙人员,寻常百姓和农工商贩并无放假一说。但“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只要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到中秋放假,不管是乡绅官吏大户人家,还是商贾走贩阡陌农夫,都喜欢“扎堆”玩乐中秋节。因为是放假过中秋的缘故,古时的许多官人们也格外兴奋。
在古代川渝的许多地方,中秋放假后官民同乐,主要有传统的八大“节目”,至今多有沿袭,颇有情趣。
一是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从四川眉山走出去的大诗人苏东坡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在邛崃、大邑和蒲江一带还有这样的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川西民众忍无可忍,便趁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二是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然而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元明时期,在宜宾、泸州一带,人们喜欢在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大户官绅则喜欢将漂亮的燃灯,高高挂在长江边的舟船桅杆上,俗称“竖中秋”。旧《古蔺县志》介绍,清朝乾隆年间,一到中秋之夜,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川南古蔺县太平古镇一赵姓达官人家,大开府邸,所悬花灯一度高达七八丈,映红比邻周遭,与滔滔赤水河相映成趣,家人则谈笑风生,聚于灯下欢饮作诗。
三是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说尽的记述。
在四川,旧灌县(今都江堰)地方志也有记载:清康乾时期,每逢中秋,月明星稀,天清气朗,当地官绅和百姓喜欢在滔滔岷江边挂上灯笼,由于是公休放假,许多勋爵很高的“大人物”也放得开,他们和阡陌农夫或江边渔家“打成一片”,兴致勃勃地坐在江边船上饮酒放灯,吟诗作赋,有的官员还亲自吹奏琴瑟,属下翩翩起舞,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在民国时期也很常见。
四是熬夜。
在今天四川的泸州、大英、遂宁和重庆铜梁、江津一带,有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据说在阆中一带,当地人也特别喜欢在中秋之夜玩乐通宵达旦。也有很多外地人来到阆中后,喜欢就着中秋皎洁月色,吹着凉风,在古城墙下用阆中特有的好醋泡脚、洗桑拿。
五是偷葱偷菜。
《眉山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从北宋开始,眉山、乐山一带,凡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据说四川一些去到台湾的人士还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偷著葱,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可能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六是吃田螺。
在邛崃、泸州、内江一带的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养生专家说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川东和重庆民间,一到中秋,不少家庭都有炒田螺的习惯。中秋晚上,重庆临江门、磁器口一带的田螺比平时至少涨价三分之一,啤酒也贵出许多。但饕餮者往往鱼贯出入,争相品尝。
七是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在今天的南充、川北广元、剑阁一带,都有中秋大吃芋头的习惯。
八是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但在新都、温江和宜宾、邛崃、雅安一带,还是有许多有身份的人家,喜欢自制桂花酒呼朋唤友来饮食的。由于一般是放假过中秋,大家都玩得很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