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激发活力提升质量沪市公司上半年并
年上半年,沪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格局。集中了一大批优质企业的沪市公司,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紧密围绕产业类、实体类资产开展并购重组,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增强韧性,提升质量。上半年,沪市公司披露各类并购重组交易余单,涉及金额达到亿元;在重大资产重组方面,沪市共披露重组方案45单,涉及金额近亿元;共实施完成重组方案25单,涉及金额近亿元。总体来看,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更加突出,展现出新的气象。
一、产业并购仍是主流,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年上半年,沪市并购重组继续围绕实体经济这条主线,产业并购依然是主流。基于同行业、上下游整合的重组逻辑成为市场主旋律,前几年比较盛行的盲目跨界、跟风跨界现象进一步减少。从数据看,上半年沪市重大资产重组中产业并购的交易规模逾亿元,远高于跨界重组规模。从行业看,产业并购较为活跃的行业主要有通信和信息技术、基础化工、医药、有色、国防军工等规模效应较为显著的领域。这其中,打通上下游、收购同行业、转型新技术是沪市并购重组的重要动力。例如东风科技通过吸收合并,实现集团零部件业务的整体上市;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完善地区业务布局;岷江水电通过资产置入,转型为国网云网融合业务平台。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基于产业整合的并购初衷,往往在后续业绩承诺期的实现情况也比较好。年年报显示,聚焦产业并购的公司业绩承诺达标率也更高。
二、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同行业平台整合龙头效应凸显
在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沪市国企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优势产能,其治理结构、资产质量均得到进一步优化,打造出一批龙头地位突出的上市平台。年上半年,沪市国企共进行各类并购交易次,发生交易金额约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24单,涉及交易金额近亿元;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11单,涉及交易金额亿元。上半年,并购重组助力国企改革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是市场化债转股,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债转股资产,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中铁、中国铝业、上海电力等债转股方案上半年相继落地。二是国企混改,集团层面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为国企改革添油助力。例如,重庆百货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多元战略投资,为盘活国企资产注入新动力。三是资产整合与证券化高效并行,国企上市平台通过并购重组合理整合分配资源,公司主业更加聚焦突出。例如,中船科技收购水声探测装备资产,进一步完善高科技、新产业的发展布局;中国船舶整合资产同类项成为中船集团船海业务上市平台,龙头地位赫然凸显。
三、民营资产跃步升级,海外并购更加聚焦主业
上半年,民营企业积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沪市民营企业共进行各类并购交易次,交易金额约亿元。其中,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21单,涉及金额近亿元,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14单,金额亿元。并购重组在助力民企加速转型升级、抵御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同期,海外并购也呈现出围绕产业升级的显著特点,不少公司主动深化国际布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例如,博威合金收购合金材料制造商,紧扣技术创新拓展精密细丝业务;继峰股份收购德国高端汽车零部件企业,深化国际化布局;洛阳钼业收购全球有色金属贸易商,致力于成为国际矿业贸易领域重要成员。此外,在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等方面,并购重组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半年,通过部分股权转让、控制权变更、资产处置或注入等市场化并购重组方式,沪市部分前期陷入困境的控股股东的流动性已明显改善,质押平仓风险隐患进一步缓解,有效避免了局部风险的扩大。
四、估值溢价有所回落,重组“三高”有效缓解
上半年,沪市重大资产重组标的平均估值溢价率为%,同比下降6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整合类并购的平均溢价率为%,同比下降约50%;跨界类并购整体溢价水平,从年上半年的%下降至%。从三种不同估值方法来看,上半年重大资产重组已披露估值方法的,采用收益法评估的占比52%,溢价率平均值为.77%,中位数为.63%;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的占比39%,溢价率平均值为98.59%,中位数为89%;也有个别采用市场法评估,平均溢价率约7.55%。整体看,并购重组以往的“三高”现象回落明显,反映出真正围绕实体、产业类的并购估值相对更为理性审慎,交易双方博弈也更为充分和务实;同时也说明,随着近年对高估值、高商誉、高承诺的监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