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物种宣布灭绝活了上亿年,却没能跨
本文专家: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我来过,又走了。”
昨天,#白鲟灭绝#的消息一上热搜就牵动了上亿网友的心。
长江白鲟,曾经的“中国淡水之王”、“水中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集万千瞩目于一身。
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跨入年,就要说永别了。
据称,其实在年以来,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
没想到,又一个物种悄悄灭绝。
留言中有一条尤其扎心:未曾遇见,已是永别。
今天,让我们再好好地认识一下它们。
关于白鲟的传说
白鲟,又叫中国剑鱼,因为吻部长得像鸭嘴,所以也有人称它们为鸭嘴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白鲟科。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长,吻部可占体长的三分之一。
体型优美,呈梭形,胸鳍前部的身体平扁,后部略侧扁。背部灰黄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尾鳍外缘为青灰色。
别看它们长得很另类,其实它们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地球上生存上亿年之久了,在古代被叫做“鲔”。
年,在辽宁凌源发现了一件具有长吻部的鱼类化石,经过古生物学家鉴定,属于白鲟科。这说明,它们与其他鲟类一样,早在侏罗纪时期就已经出现,早白垩纪时期或更早就在系统进化上分开了。
然而后来白鲟科下仅存2种,就是白鲟和匙吻鲟。
白鲟主要生活在长江的干支流中,如沱江、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阳湖及钱塘江,而匙吻鲟则住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白鲟和匙吻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白鲟的吻尖细,喜欢吃鱼,而匙吻鲟的吻宽扁,更爱浮游动物。
白鲟的习性
繁殖:
每年的2~3月,白鲟会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一般在晚上至黎明。
它们的卵带粘性,沉到水里,有时候1尾可以产下20万粒卵。
它们生长速度也很快,尤其是当年孵化出的幼鱼更是如此。
个头:
民间渔民流传“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鱼”就是指白鲟。
它们在7~8龄成熟时,身长就能达到2米,体重25公斤。
年,发现的一条白鲟体长约3.6米,是近些年来已知的最大一条。不过,根据动物学家秉志记载20世纪五十年代有渔民在南京曾捕到7米长的白鲟,体重千克,这是世界上淡水鱼类体长度的最高记录。
摄食:
白鲟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以其他鱼类为食。不过,也会随季节和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在长江上游春夏季会以鲷鱼为主,秋冬季则以虾虎鱼和虾类为主。在长江下游江段以鲚鱼和虾蟹类为主。
而且它们食量很大,一次进食量可占体重的5%,只要吃饱一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不再摄食。
还能人工繁育救活吗?
早在年,它们就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类特有珍稀动物,可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还是没能保住。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为何不进行人工繁育然后放生。但现实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可以捕捉到白鲟的幼鱼,可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探索出白鲟的繁育技术。当后来具备白鲟繁育技术之后,却再也捕捉不到鱼了。也就是,白鲟并没有等到人类技术进步可以挽救自己的那一天。
,中国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放生一条白鲟,此后白鲟便消失匿迹。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白鲟列入“极危”等级。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和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文章透漏,白鲟在-年时已经灭绝。
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于灭绝做出了定义:
“某一分类单元的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则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灭绝。如果无法确定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在50年内没有发现该个体,就认为该分类单元的物种绝灭。”
实际情况要想确定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死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未来量化物种的生存状态,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便该物种还存在,也无法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维持繁殖的能力。
因为,从遗传上看,一个物种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于近亲繁殖,需要一个最小有效种群。不同物种的最小有效种群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因此,早在年白鲟就已经被科学家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从进化历史上看每一个物种都可能灭绝,旧的物种灭绝为新的物种提供生存的机会。
可是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态系统出了问题,人类也无法幸免。
希望不再有动物灭绝
来源:科普中国、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