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将出版成册探秘古蜀文明从
从年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就在岷江上游地区调查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对营盘山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通过持续考古发掘,基本明晰了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建立了初步的文化发展演变序列。这些考古新发现为研究古蜀文明的渊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营盘山遗址是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发源地的核心所在。而这些考古成果也将陆续出版,展现在公众面前。
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茂县羌族博物馆继续深入推进岷江上游地区的考古工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在考古发掘中,文物考古人员发现,古人选择聚居地时,充满了智慧。营盘山遗址三面环水,避开龙门山断裂带,古代先民定居,也格外注重对水源的控制,“不能离水太近,否则有水患,也不能太远,用水就会不方便”。除了水源,这里的古代先民还注重对川西黄土加以利用,除了生产陶器,还会用来生产粟这一类北方旱作植物。位于阿坝州茂县凤仪镇的营盘山遗址还出土了不少果核残块,通过浮选之后发现,里面有桃、梅、杏这三种果树的种子,也就是说,早在年到年前,这里就已经水果丰富。
在考古发掘中,除河蚌这些穿孔的文物,还有一枚来自南海的海贝。多年前,这些海贝是怎么到了蜀地?这也给文物考古工作者留下了疑团。在考古过程中,联合考古队还对沙乌都遗址、白水寨遗址、安乡遗址本体及其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沙乌都遗址发现了原生的文化层堆积,清理出有叠压关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及灰坑遗迹,出土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为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考古人员介绍,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出土陶、石器等,陶器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器多夹粗大的片岩颗粒和白色石英砂颗粒,纹饰以绳纹和附加堆纹最多。彩陶多为红陶黑彩,数量较少。石器包括打制的砍砸器、石杵、石球和磨制的穿孔石刀、石凿等。沙乌都遗址采集的陶片主要以泥质褐陶、灰陶为主,加砂褐陶次之。纹饰以素面为主,有细绳纹、附加堆纹、锯齿状花边口沿装饰等。
据了解,对营盘山为中心周边遗址进行调查,对于了解遗址群现状有重要意义,坚持聚落考古理念,对于增强营盘山遗址的整体聚落布局有相当的意义,为下一步考古工作打下基础。
发现的3座成组分布、保存较好的大型石棺葬,出土陶器、青铜器上百件,有2座带有2道头厢,1座带有3道头厢,这些隐藏在石棺中,位于头部位置,类似于“收纳盒”的东西,存放着随葬品。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介绍,目前看来,等级越高的墓葬,头厢越多,这次营盘山石棺葬墓地首次发现带有3道头厢的石棺葬,也是岷江上游地区继牟托一号墓之后考古发现的第二座带有3道头厢的石棺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宦小淮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刘艳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