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在这个地方吃几条街都不会满足
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李渔
壹
美食寻访之叶婆婆
有位姐姐是乐山人,得知我时常需要写和食物相关的文字后,便多次邀请说一定要来趟乐山。
她说乐山的小吃是出了名的。
对于乐山的印象,似乎止于乐山大佛。我将它想象成一个永远人声嘈杂的旅游城市,若不是因姐姐多次和我描述关于乐山的美好,让我终于踏上一段小小的旅程,或许,我便因了那份自以为是而错过些什么。
最先去的是叶婆婆钵钵鸡。
据说,乐山是钵钵鸡的发源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顾名思义,钵钵鸡,就是盛在钵内的鸡肉。只是发展到现在,才有了更多素菜的选择。
钵钵鸡的特殊之处在于对食材的处理。食材在特珠殊加工后用签串制,晾冷后浸于调好的汤汁佐料中,食用时自取自食。佐料一般有红油和藤椒油两种口味。
汤汁佐料看上去似乎很辣,但其实吃到嘴里却是略有回甜,即便是不太能吃辣的人也可以接受。
当日姐姐还点了热凉粉、红糖凉糕、薄饼和峨眉雪。我直呼点得太多了,她很淡定地说,在乐山就是这样,吃完这家,起身走两步,继续吃下一家。
而且,吃钵钵鸡,必须搭配凉糕、峨眉雪啊,这才是真正的过瘾。
不怪乎有“食在四川,味在乐山”之说,他们不仅很“好吃”,而且很会吃。
犍为薄饼是一道名小吃。用一张半个巴掌大的很薄几乎透明的饼,将拌好的萝卜丝、炒黄豆米、白糖、芝麻面,全部包裹在饼皮里。
吃的时候整个薄饼放入醋里浸泡一小会,捞起来一口吃掉,酸酸甜甜的,又带点辣味,萝卜丝又是脆脆的,又有几颗小黄豆,咬起来爽脆爽脆的。
这就是乐山小吃的精致之处。只是蘸醋的时候一定要把薄饼夹好了,要不就会像我一样一不小心就散掉。
有人说,吃得多了,感觉每家的味道都差不多。但是,乐山人对于吃这件事是有记忆性情结的。比如这家叶婆婆,姐姐说,是从她上小学时便一直开着的,有着几十年的味道记忆。
在乐山,也有很多这样充满历史和故事性的食摊或小店。比如我们接下来吃的高师傅蛋烘糕。
贰
美食寻访之高师傅
姐姐和我描述小时候她记忆中的“高师傅”。
那时,还只是在厕所旁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摆个简易的小摊。年轻的高师傅瘦瘦的,有着好看的模样。
现在,高师傅不仅老了,也胖了不少。唯一不变的,却是蛋烘糕的味道。还有每天都排着长队等待的顾客。
蛋烘糕是四川著名的传统小吃,始于清代。
清道光廿三年,成都文庙街石室书院旁一位姓师的老汉从小孩办“姑姑筵”中得到启发,遂用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加适量红糖调匀,在平锅上烘煎而成。因吃起来酥嫩爽口,口感特别好,遂成四川名点。
虽是不喜食蛋,却还是因来自它的名气而尝试一回,点了内裹土豆丝和酸豆角的。
吃它,或许,也是因为想品尝来自姐姐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吧。不过当日,我们没有见到高师傅。在新装修的店面内忙活的也许是他的妻儿。
叁
美食寻访之三道味
“高师傅”的斜对面,是我们吃豆腐脑的地儿。
之前在成都吃过一次豆腐脑,那时便疑惑,这哪里是豆腐脑,明明就是一碗淀粉芡汁嘛。
而这一次,乐山豆腐脑的美味,让我彻底对它刮目相看。
乐山豆腐脑制作方法和传统意义上的豆腐脑有本质的区别,乐山豆腐脑不是以豆花为主,而是以绝对美味的汤汁勾芡而成的汤头为主。
上面可以加大头菜颗粒,炒黄豆或炒花生米、馓子、红苕粉、芹菜、红油……
讲真,我从来没有吃过味道这么丰富的豆腐脑。姐姐说,通常,这样一碗豆腐脑甚至可以当主食了。
但是,在乐山,很难办到一碗豆腐脑解决一顿饭。因为,好吃的小吃是在太多。
这个名为“冒火土豆”的土豆其实没有名字所说和照片所呈现的那么“冒火”,和钵钵鸡一样,它看着很辣,但吃到嘴里很香,而且回甜,准确来说,应该是酸甜辣味很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这是姐姐推荐的糍粑冰粉。
其实冰粉里面除了糍粑,还有葡萄干、花生米、山楂粒,为什么要叫糍粑冰粉,而不是葡萄干冰粉或山楂冰粉,我想,也许是在这几种料头里面,糍粑粒那种软糯而充满嚼劲的口感最能征服食客吧。
我从来不敢相信,短短几个小时,我的肚子里可以装下这么多东西。在乐山生活的人,都长不胖的吗?
吃了这么多,姐姐却说,下次来了继续,这次还没吃到十分之一呢。我不禁莞尔。我相信还会有下一次的。
并不是为了吃,却是因为这座小城在食物里所藏的一份踏实与长情。乐山不是非常大,乘坐公交车便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穿过新老城区。
甚是喜欢在树荫掩映下的具有历史感的商铺和居民楼,喜欢在岷江江畔下棋、打麻将或健身的悠闲老人们,喜欢乐山人那份天真自然的爽朗。
在大佛的护佑下,他们安居乐业,知足而长乐。即便在《舌尖上的中国》上出现过多次,却依然没有因此而打乱它原有的生活节奏。
在离开的一瞬间,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要不,以后,就在此定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