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乐山大佛的这个建筑已消失百年,却惊

来过乐山的朋友们都知道

乐山大佛通高71米

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弥勒造像

佛像与山体连在一起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也由此来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乐山大佛原来是藏在“大像阁”里面的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

关于大像阁的故事

37:12

资料来源:CCTV10探索发现频道

No

-Number-

01

大像阁——像阁与山齐,何人置石梯

乐山大佛举世闻名,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至此观瞻。游客们在惊叹乐山大佛雄伟、感叹古代乐山人民智慧时,还会发现乐山大佛窟左右两侧壁有1米见方且对称的“长方形孔洞”,以及有规律分布在佛胸、胯裆等部位的一些直径0.5-1.25米圆形的“洞”遗迹。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学家的调查考证,专家们得这些“孔”、“洞”是古代人们为乐山大佛修建的保护设施所遗留下来的建筑遗迹。这个建筑在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的称呼,唐代称“像阁”,北宋称“凌云阁”,南宋称之“天宁阁”,明清称“大像阁”或“大佛阁”等。我们这里暂且统称为“大像阁”。

大像阁模拟复原图(据央视“探索发现”栏目)

关于大像阁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薛能《凌云寺》中“像阁与山齐,何人置石梯”。

那么,大像阁建于何时?谁建造的?有什么特点?又怎么毁的?下面我们就来抽丝剥茧,回答朋友们有关大像阁扑朔迷离的秘密。

No

-Number-

02

大像阁是何人何时修建的?

这个必须要提到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建造。韦皋,字城武(—年),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贞元元年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蜀二十一年,享年六十一岁。

治蜀期间,于唐德宗贞元5-19年(-)捐俸禄50万钱完成了乐山大佛最后凿造。韦皋凿造乐山大佛竣工后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以之“爰纪本末,用昭厥功”,文中说“或丹采以章之,或金宝以严之”,“象设备矣,相好具矣”,意思是说建造者按照佛教造像仪轨将大弥勒石像的32种“相”、80种“好”都雕凿完毕,且各种设施建设齐全,金碧辉煌,大像阁即是属于其“象设备矣”范畴。清嘉庆版《乐山县志》载“大像阁,唐韦皋建”,直接指认韦皋建造了大像阁。

No

-Number-

03

历史上大像阁有多少层,规模又如何呢?

根据文献和相关诗文描述,唐代大像阁的层数至少有十三层、九层和七层三种说法。九层的说法少,史料中仅见宋代释志磐《佛祖统记》载为“覆阁九层”,据考证是多层,多重之意,不是具体的层数。十三层、七层的说法较多,宋代文人范成大在其游记《吴船录》诗有云:“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载为“建七层阁以覆之”。

专家结合大佛窟、佛身大像阁遗迹以及九曲栈道侧遗留的建筑遗迹考证,认为历史上的大像阁实际上是重檐式,7层重檐即为13层。这与中国古建筑术语概念相一致,如木塔、殿堂等,外观的檐层数和实际层数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如大佛景区的灵宝塔,外观是十三层檐,但塔内实际上是五层五室。

乐山大佛博物馆内的大像阁模型

我们参观乐山大佛博物馆所见大像阁模型就是按7层重檐式来制作展示的,博物馆还展示了一幅明代仿宋人夏圭《长江万里图》中的大像阁,其基础柱更是延伸到了岷江之中,极好地体现了薛能表述的“像阁与山齐”,范成大表述的“自头面以及其足”全覆盖乐山大佛的原貌。那么,以乐山大佛通高71米高度计算,要“自头面以及其足”全覆盖乐山大佛,大像阁的高度应当在90米左右。大像阁与金身大像交相衬托,巍峨壮观,古人登阁朝佛,定会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长江万里图》中的大像阁

No

-Number-

04

大像阁如何被毁?

大像阁数百年历尽沧桑,为何我们现已无法再见这一建筑奇观呢?

关于大像阁消失的具体时间依然说法不一,有说毁于明末,如民国版《乐山县志》“明末罹于兵燹,袁韬毁之”,点名道姓是袁韬毁坏的,有说是元末明初,还有说毁于宋元之际的战火。从时代背景和古人的诗句中分析,专家们更倾向于大像阁是毁于宋元之际的战火。从年至年间,当时的嘉定即今乐山是南宋抗元的主要战场之一,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拉锯战,如今在凌云山、乌尤山、三龟山仍可见到当时抗元古迹--三龟九顶城,战火烧到了三龟山和凌云山,势必会影响到大像阁的安全。

宋末诗人张拙在《题凌云山大像》一诗中感叹“梵相形仪髻覆天”,说乐山大佛的螺髻朝着天,表述了佛顶已无物遮挡了。此后元明时期的诗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描述大像阁的记载,明陈子陞诗云:“大像何年设,巍巍独露身”,任纶诗云:“大像何年倚翠微,灵光隐隐九峰晖。可怜世历风霜古,销却金衣变草衣。”通过以上我们研究得出大像阁应该是损毁于宋元之际的战火中。

至于大像阁毁损后是否重修过,史书无明确记载,但诗文中却有一些说法。清嘉庆举人朱云焕《凌云山九峰咏》“弥勒凌空眼倦看,阁上七层三百尺”,乾隆时人杨揆《舟过大佛滩望凌云山作》载“七层高阁翼其巅,百丈惊涛走其下”,嘉庆举人邵钧《大佛崖》也说“七层阁顶毫光盘螺髻”。以上诗文表明,清代嘉庆初年或是嘉庆之前,曾经重建过大像阁,是七层。

大像阁模拟复原图(据央视“探索发现”栏目)

可同一时期,我们又发现一些与其相反的诗文,如乾隆时四川布政使查礼有诗句“衬出凌云四百尺,惜无杰阁栖金山”、嘉庆举人严学淦《登嘉州凌云望江》记载“赤足下踏冯夷宫,圆顶直透光明空”,嘉定知府宋鸣琦在《十月四日偕诸同人登眺凌云山》诗中描绘的是“摩挲大像髻半蚀,四大秋草生葱芊。传闻昔年七层阁,庄严妙相真华鲜”。说的是他看到的大佛螺髻已经一半破损了,而“七层阁”仅仅是昔年的传闻。总之,大像阁重修史书并无明确记载,诗文只是诗人们的触景抒怀,不足为证。

其实,无论大像阁多么坚固,都终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损毁,而民心的永恒却为大佛构建起一座永不消逝的佛阁。

如今

乐山大佛端坐三江

面目慈祥,神态庄严,世人景仰

大像阁为乐山大佛遮风挡雨五百年

起了极好的保护

今后能否恢复大像阁

或是建设一些乐山大佛保护遮盖设施

让面世多年的世界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将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内容编撰/胡宇童

责任编辑/胡威

内容来源/综合乐山大佛景区、《探索·发现》、部分照片摄影:严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