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嘉庆宜宾县志之七寺观

看见莲花我就感动

这应该是

佛性

——宽哥《问佛》

嘉庆版《宜宾县志》(简称“嘉庆本”)卷二十七《寺观志》实录如下:

寿昌寺

治南。碑刻漫漶,已不可辨。寺后有巨石如牛,俗呼为石牛寺。

无等院

旧志云,在治西。宋黄庭坚寓此,作槁木寮、死灰庵。今圮。陆游有诗。范成大《吴船录》云:“山谷谪居在小寺中,号大死庵,后人遂作祠堂。”未言其处,今江北祠址,恐非无等院旧基也。

大觉寺

西门外。元延祐间建。明末毁。康熙初,释子(和尚)联极重修。

石龙庵

治西。临马湖江。

川主庙

石龙庵后。

石凤庵

治东。隔江。旧祀仓夫子像。

二郎庙

石凤庵左。

连池寺

城外西南隅。

元天宫、斗母宫、三府宫、真武殿、无量殿、灵官殿

俱在仙侣山。

真觉寺

旧五贤祠基址。

千佛殿、洞宾台

俱在翠屏山。

文清观

旧志云:“治西南。”今圮。

元都观

旧志云:“治西。元至元间建。”今圮。

安静观

旧志云:“在城内东隅。”今圮。

半边寺

治西北二里。江岸。

万寿宫

有四:一在合江门外;一在东门外,曰吉安馆;一在柳状元街;一在学院街,曰抚州馆。

禹王宫

有三:一在合江门外;一在府治左侧,曰黄州馆;一在城内东北角,曰寿佛殿。

武圣宫

治北。临大江。

天后宫

城外西南隅。

南华宫

治西南隅。临马湖江。

以上寺庙、道观,最有说道且耳熟能详的是寿昌寺、无等院、真武山与翠屏山古建筑群、半边寺,我把它们归纳为“四最”:寿昌寺时间最早;无等院最有文化气息;真武山与翠屏山古建筑最多;半边寺最让人念念不忘。寿昌寺时间最早。寿昌寺建于唐代,初名花台寺。唐德宗时,戎州(今宜宾)刺史张九宗撰有《花台寺记》并书,字划遒劲。到了清嘉庆十七年(),“嘉庆本”《寺观志》曰:“碑刻漫漶,已不可辨。”告诉我们,字迹不清晰了,但石碑还在。寿昌寺的确切位置,在宜宾市老城区的大南街。后来又后来,这里成了宜宾市工职中校园,这回,连石碑也不见了。现在,市工职中迁建了,场地改建成了冠英古街的西广场,这里已是冠英古街的有效组成部分。“嘉庆本”《寺观志》又曰:“寺后有巨石如牛,俗呼为石牛寺。”完整表述应该是这样:花台寺,宋改叫寿昌寺,宋又改名石牛寺。现在,冠英古街西广场上,那头石牛还在,石牛身下的大池还在。无论春夏秋冬,这头石牛一直都在大池里泡澡。时间到了明代,寺庙僧人释玉华写了一首《题石牛寺》诗:

石上青莲宇,人间兜率天。

袁公空说法,苏子悦逃禅。

好鸟伴珠树,幽花覆圣泉。

无因登彼岸,善果证团圆。

明万历年间(—),宜宾人李春先中举了。李春先以诗文闻名于当世,中举后赴任同知,但发现做官没有当诗人安逸,“旋去官归里”。回到家乡,他写下了《题石牛》诗:

片石依云化作牛,且来雄饮上池头。

梵王法力通三界,丙吉无劳为国忧。

这两首诗空灵,有禅意。点赞!但用典太多,如有读不懂的地方,请阅读宽哥编著的《叙州古诗三百首》,里面的注释有详解(不是打广告哈)。无等院最有文化气息。“嘉庆本”《寺观志》中,无等院介绍文字最多,不再赘述。这里只说一下那些文字B面的内容。1.黄庭坚怎么就住到无等院这座小庙里来了?黄庭坚很苦情。当年他是一贬再贬到的宜宾。刚来的时候,借住在旧州城南的无等院里。一个54岁的老人,身在异乡、人地生疏、疾病缠身、生活无着,他把自己的住房取名叫“槁木寮”“死灰庵”,形似槁木,心如死灰,可见内心郁积着多少孤独苦闷,心情糟糕到何种程度?但是,宜宾向他张开了温暖的怀抱,官员、士子、社会贤达非但不以罪臣看待,反而对他照顾有加。知州彭道微对其“甚有亲亲之意”(这是黄庭坚自己说的,好到什么样,关心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出“亲亲之意”);太守李任道邀他赏荔枝、分豆粥;州长官刘广之晚饮锁江亭;副州官黄斌老乞苦笋、游池亭、画竹子相送、陪着聊天解闷;杨履道送银茄;王公权请他喝酒;蔡次律约他品黄柑;廖致平不时接他去家中小住几天……除了地方官对他友善接济以外,更是不断有“门生抱经来咨问”,慕从之游。他则讲学不倦,而且“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渐渐地,黄庭坚在宜宾有了自己温暖的朋友圈、文化圈。圈子里,一方面,他用自己的人品、才华、学识培养人才,滋养宜宾人文;另一方面,地方官的尊敬爱戴、士子的仰慕追随,社会贤达的盛情款待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精神上有了莫大的安慰。黄庭坚适应了宜宾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他觉得安逸,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快乐,他春天赏兰执蕙,夏天品酒吃荔枝,秋天曲水流觞、诗文会友,冬天喝养生汤,他又把每一次活动几乎都转化成了诗文,进行艺术化升华,特别享受,有一种“幸福在宜宾”的感觉。2.南宋淳熙五年()正月,陆游离蜀东归经过宜宾。登岸游览,写下了《题无等院》,寄情抒怀:

文章何罪触雷霆,风雨南溪自醉醒。

八十年间遗老尽,坏堂无壁草青青。

“坏堂无壁草青青”,看得出来,当时的无等院已不成人样了。真武山与翠屏山古建筑最多。考证1:真武山山名。“嘉庆本”卷六《山川志》载:“师来山,治北一里。竹木森列,俯瞰郡城。(相传)昔有人浮舟于此,忽见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顶,即之不复见。土人呼道人为师,故名师来山。山上有真武祠,俗又呼为真武山。山腰产仙茅,宋杨真人遇郁姑于此,因得食仙茅之法,一同飞升仙界,(按)此山本名仙侣山。”梳理一下:师来山、真武山、仙侣山,只是名字不同,实为同一座山。名字流传,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仙侣山、师来山、真武山。考证2:真武山古建筑群的修建时间。“元天宫、斗母宫、三府宫、真武殿、无量殿、灵官殿”。我一直在揣度,偌大一个真武山,宫观成群,“嘉庆本”《寺观志》为啥只列出了这六殿?后来想明白了一点点。一是真武山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是明朝建造的,还有部分是清代扩建的,也许清嘉庆十七年()正在建或还未建呢,没被写进本县志,实属正常。二是明末清初,大西军以真武山作为据点,与南明军、清军在此搏杀,庙宇多毁,剩下的确实不多了。……亲们,还记得“北青城,南真武”之说吗?这个说法除了表明真武山道教的影响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强调宜宾真武山古建筑群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一点也不输于成都青城山的古建。但就“青城天下幽”而言,与之比肩的并非真武山,而是宜宾的翠屏山。“嘉庆本”卷六《山川志》这样记载翠屏山,“与师来山相连。山色四时常青,故名”。“四时常青”,这还不算,解放以后,在翠屏山上广泛植树造林,现在这里是全国第二大人造森林公园(仅次于江苏南京紫金山森林公园),成了宜宾城市的绿肺之一。闲暇的时候,我最喜欢去爬翠屏山。把车停在游客中心停车场以后,从西门进入。不紧不慢,沿着黑化后的公路行走,转山转水听鸟鸣,不时地,也会跟路边的山花作对比,它说它灿烂,我说我惬意。也有人造景观,那是千佛岩上拨弄琴弦传出来的如流水一样的叮咚声。这时,我会写一首小诗记载行程:

山中何所有?雾尽白云生。

溪畔潺湲水,瑶琴拨几声。

——宽哥《山中访友》

小憩一下,从千佛岩沿石梯一路上到山顶,便是“三江一览亭”。这里是翠屏山的制高点。登亭一望,三江一览,名不虚传。这个场景,更要抒怀,另一首小诗滴答而出:

雾失三江水,闲登一览亭。

木鱼声入耳,又见扫云僧。

——宽哥《登翠屏山》

半边寺最让人念念不忘。半边寺在哪里?“治西北二里。江岸。”确切地说,半边寺在今宜宾市老城区长发街北口约米处;或真武山麓的岷江之滨,与对岸的锁江石遥遥相对;或宜宾岷江铁路大桥南桥头侧;或输“宜宾半边寺”直接导航到达。为什么要介绍这样详细?唯一的原因就是担心想去寻找的人找不到。年初,有位网友在“宜宾零距离”上发起一项投票,内容是宜宾“哪个地标消失最令您心痛”?在列举的9个项目中,半边寺以43.02%的票数位居首位。可见半边寺在人们心中占据的足够分量。为什么那么多宜宾人对半边寺念念不忘呢?因为失去,所以怀念。怎样失去的呢?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设计修建内昆铁路岷江大桥时,规划的真武山隧道刚好位于半边寺旁。为了大桥施工方便,将残存的半边寺遗迹全部拆除。半边寺从此绝迹江湖。怀念理由1:半边寺的建筑形制。半边寺前门楼为三层亭式楼阁,依山建廊房,廊房一半为吊脚楼,一半由几十根木柱悬空而立,建在宜宾至菜坝的大道上。川南古建,吊脚楼常见,而独特的悬空造型,少见。怀念理由2:山门上的那副对联:“半边寺,寺半边,半崖半坎半路边;锁江石,石锁江,锁夷锁狄锁岷江。”上联是说建筑特色,下联在追溯“縆(gēng)铁锁江”的一段历史。怀念理由3:抗日战争中,宜宾城多次被日军飞机空袭,半边寺后台阶上建了一个40—米长,高约3—5米的防空洞,日军飞机飞来,百姓纷纷躲进防空洞,半边寺保护了宜宾同胞免受灾难。怀念理由4:半边寺与香港的联系。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年曾在宜宾拍了一张半边寺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了香港港币50元的背景画面。……60多年过去了,对于半边寺的的记忆,通过祖辈、父辈的口口相传,遗留了下来。如今,半边寺已成为宜宾人心中的根,故乡的魂,精神的寄托。附: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宜宾县志》,刘元熙撰修,清嘉庆十七年()版,民国21年()翻印,宜宾市志编纂委员会、宜宾县志编纂委员会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翻印;

2.《宜宾市翠屏区古建筑史话》,罗平编著,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年9月第1版;

3.网上部分资料。

年4月13日作者:宽哥,本名郑宽学。教师,现供职于宜宾市叙州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