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散文王锦伟四川游百年古刹德

作者

游百年古刹德云寺●王锦伟(四川)年光如箭去,新日同添岁。年已翻过了40多页,或许我们还回味在“热热闹闹,心心念念,穿过岁月,团团圆圆……”的《欢乐吉祥年》的歌声中;回味在青绿长裙优雅唯美、青铜面具大气磅礴、江南山水清朗季丽的《只此青绿》的舞蹈中;回味在咧开嘴的花馍、香气四溢的腊肉、热气腾腾的年糕、未喝先醉的米酒等舌尖上的美食之中;回味在亲人团聚、灯火灿烂、围炉夜话、叙往忆昔、把酒言欢、畅想未来的气氛中,而我回味在那古刹德云寺的佛教文化与风景之中。德云寺位于青神城南10公里的瑞峰岷江东岸的中岩村,与苏轼和王弗的初恋之地——古中岩毗连,相距1.5公里,占地余亩。德云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波涛滚滚的岷江。其最高峰妙光山海拔多米,巍峨挺拔林木参天,形如凤凰展翅。“云过青天飘似锦,凤凰展翅立如屏。”实为朝山修行之圣地。“礼德云,获善财,得净妙乐。”德云寺始于明,承于清,兴于今,依山而建,层层而上,虽屡有兴颓,而文脉传承,遗韵流芳,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德行天下悦万家,云程万里展宏图。”“丛林广被真源不竭来时路,妙峰凌空性地仰观无上尊。”这是德云寺牌坊上的两副楹联。第一副对联:“德行天下悦万家,云程万里展宏图。”点明了本寺的寺名“德云”。何为“德云”?据说“德云”是佛经中的人名,佛教传说,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指点,南行53处,参访名师,听受佛法,终成正果。善财童子所访的53位名师之一就是德云。但天王殿内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似乎对德云寺的“德云”有另外的阐释:“德扬古寺林深竹茂藏睡佛,云绕妙山虎踞龙盘涌风泉。”第二副对联:“丛林广被真源不竭来时路,妙峰凌空性地仰观无上尊。”中的“丛林”指十方性质的寺院,就是方丈的位置,德才兼备、德高望重者皆可住持。来往僧人,不论来处,皆能挂单。“广”者,大面积、大范围。“被”者,披、戴、盖、蒙。“真源”至真至正的源头,这里指佛法真正,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不竭”联系刚才的真源,就是不会枯竭,源源不断的意思。“来时路”前世今生的因果,暗含有经历,才有机会感悟,感悟自性的意思。“妙峰”是前面所提到的妙光山,又指心地,同时对仗上联的丛林,丛林也不仅是地名,而且也指心地。“凌空”是从高处看,“性地”是从低处瞧。看的瞧的,都是在说佛陀;从高处俯视,从低处仰视,蕴含着想看佛陀真意。“无上尊”,对佛陀的尊称。这是从佛学角度来解读此联,但在芸芸众生之中,或许一千读者会有一千哈姆雷特,正如千江有水,千江千月。或许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悟道、参禅吧!我们悟道不为修仙,只为走近你;我们参禅不为成佛,只为读懂你。穿过牌坊,顺着石板路进山,迎面是一座山崖,宛如一头猛虎盘踞,威严雄峙。石壁上刻有诗云:“高岗猛虎踞,古寺深山藏。彩凤腾飞日,德云重放光。”是否在说德云寺一定会有重放光芒的一天?爬上一段陡峭的石阶,便进入了一方荷塘和半亩古松林。一塘寒水,满池残荷。寒风冷霜使荷零落成泥,但在那泥沼的深处,不正蕴藏着荷的欣欣向荣的生命?残荷同样是文人墨客笔下吟唱的主题。读李义山的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觉得这真是一首好诗。诗人面对满塘凋零衰败的残荷,并不是只有悲秋的感叹,而是从心灵中迸发诗意的联想,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在残荷旁听雨的清远、宁静和温馨。如今的荷正处于冬眠状态,同样也冬眠在我的心田。伫立在荷塘仿佛听见泥土深处荷跳的脉搏,正在寒冬孕育它们新的生命。“花落自有花开日,储芳待来。”凝望着这里冬日的萧条,我深信最寒冷处是春天走来的地方。在荷塘里,在轻柔的柳丝里,春正蛰伏着、等待辉煌灿烂的绽放。沿着荷塘向左,是一条曲折的小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上山的人一般都走大路,通过朝圣大道直达大殿。而我与母亲走小路,因为小路的台阶没有大路的台阶陡峭。大路台阶陡峭,犹如登天,众人摩顶接踵,气喘如牛,胆战心惊,手足失措。走小路,我们还能欣赏到这沿途的松树林和山谷的桫椤树。松树四季常青。目前很难再见到这样古老的松树林了,因为在当地曾流传着一个俗陋的说法,“松只能进阴宅,不能进阳宅。”人们只把松树种植在庙宇和坟地旁,这也制约了松树的培植,又加以松非速生林木,种植一时难见效益。实则,古人一直把松誉为庭院中的佳木。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浣花溪旁草堂植松,写诗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怜爱之情,嫌弃之意,溢于言表。我有幸拜访过成都杜甫草堂,松幽竹翠,相伴相生,松竹皆蔚蔚然,不知杜老为何作扬抑之思,又更因一时之嫌、爱,而要立斩之呢?或是以物喻人也未可知。草堂景色秀美,流水潺潺,游鱼怡情,石碑美亭,品之赏之,令人流连忘返。但让人惋惜的是,这沿途的古松在开辟这条小路时,已被大量砍伐。松树,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此时,我仰望这一排排松树,默默地想:松树不仅有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还有飒爽英姿、傲笑雪冬的豪气,尽显它冬之骄子的美誉。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万广池。眼前一幕有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觉。万广池四周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与不知名字的奇树,但最引起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