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及其游记纯粹以考察自然为目的,

徐霞客是我国17世纪初期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学识渊博、富有实践精神的地理学家。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他不满当年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把功名利禄看成过眼烟云,弃之如敝屣。他投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壮丽的河山,用毕生的精力走遍祖国大地,访奇问胜,以饱满的激情,流畅的文笔纵情歌颂祖国山河的绮丽风光。到了晚年,更在积累了丰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了孜孜不息的探索,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他的考察研究成果,记录在传世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之中,成为世界上有关石灰岩地貌研究的最早文字记录。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欧洲人早了年左右,是世界上从事这方面科学探索的先驱者。这是祖国人民的骄傲。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是南京常州府江阴县(今属江苏省)人,生于万历14年(),卒于崇祯14年(),终年55岁,死后葬在江阴南旸岐东北的沈村,坟墓现在尚存,供人们缅怀瞻仰。徐霞客祖上世代都是大地主,富裕优越的生活,使他能够结交当时的许多名人学者,从小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家里的丰富藏书,使他有机会博览古今史籍、舆地志、山海图经等书籍。他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落笔成章。青年时代,徐霞客曾应试不得意,从此不求仕宦,肆志读书,益搜古人逸事,与丹台石室之藏,缩不旁览。”他读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书籍读得愈多,兴趣愈浓深深被书上所描绘的壮丽山河所吸引。同时,他也发现过去的山经、地志中的一些记载,由于缺乏实地调查错误不少他决心走出书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对友人说:“大丈夫应当朝游碧海暮到苍梧,怎能一辈子局促于海疆一隅!”所以,从22岁那年,他便外出旅行,开始了长期艰苦的野外考察生涯。

徐霞客的抱负深得母亲王夫人的理解和赞许,她鼓励儿子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哪能像藩篱中的雉鸡,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坐困家园!”在徐霞客初次出游太湖的时候,她还特地为他缝制了“远游冠”,以壮行色。此后,徐霞客每次出游,算好旅程,预定日期,按时往返。每次远游归来,都带点地方特产孝敬母亲。王夫人常常是坐在豆棚下,一边织布,一边仔细地听着儿子对她倾谈旅途中的种种新鲜见闻和惊险经历。每当听完之后,她总是喜形于色欣慰地对徐霞客说:“儿啊!你外出跋山涉水我坐守家中,看着豆英天天长大,望着天际飘荡的白云,秋天到了知道你该回家了。听着你介绍新鲜的旅途见闻,真叫人惊喜赞叹。比起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你也算问心无愧了。”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体强健,消除徐霞客出游的顾虑,王人还在23岁那年和徐震客一起游了荆溪二燃。在封建社会里,一位年逾古稀的妇女能有这种精神和动、实在是难能可贵。王夫人的衷心支持和劝勉,更坚定了徐霞客的信念,使他以坚强的毅力,持续了三十几年,经历了千辛万苦,周游祖国大地,遍览客山大川,开拓胸怀,增广见识,并且在科学考察方面做出杰出页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出旅行,交通诸多不便,特别是访名山,探幽洞,必须践山涉水,披荆斩棘,走的是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甚至得攀登悬崖壁,穿越深邃洞穴,常常置身于荒野险懈之处,出没在深山老林之中。夜里无处投宿,只能栖身破庙古刹,或卧在大树下、石头边。饿了吃一日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水没有酸食就以草木野果充饥,真所谓风餐露宿,不畏虎狼,不避风不眼辛,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意志。为了探寻山川岩察的奥格,弄清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渊源,在考察中,他登顶略,探润务至幽速,真正做到穷本溯。

那些令人望而胆绝壁挡不了他,那些可怕的传说和自已亲身遇见过的毒蛇巨不菱使他却步

。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的种种惊险经历,都具体地记载在《游记)里面。如他记述游黄山的情景:山峰高而陡,山积雪很深,背阴处还结了冰,溜滑难行,他就用手杖凿冰成洞,凿出一个洞,跨上一脚,再凿一个洞,又跨上一脚,就这样一步一个洞地向上登,直至登上峰顶。游云南石房洞时,他只身攀登陡峭的山山坡上的岩石和表土风化松动,使劲攀援则容易脱落,有滑落山的危险。他只能寻找比较坚固的岩石,身体坚贴,绷紧脚距,像是挂在墙壁上似的缓慢移动使尽全身力气,拼命攀登爬行,好不容易才爬到洞口。在考察中,有时为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算.也反复几次攀援悬崖。如游浙江雁荡山时,为了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振头和雁的确切位置,他冒着坠身深壑的危险,几次攀登雁顶中到一面绝壁就解下足布接起来悬于崖顶,然后利垂空的是布漫上下。由于徐霞客不畏艰险,实地反复考察终于证实了雁湖之水与大龙湫风马牛不相及,纠正了以前志书的荡在山顶,龙淋之水即自荡来的错误。这一切,反映了徐霞客的敢顽强的精神和坚持实践、追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旅途中,还经常有遭受强盗抢劫,甚至杀害的危险。一次在湘江遇盗,他跳河脱险,而行囊被洗劫一空,亏得邻舟之人相助才有一身衣衫蔽体。但身无分文,人地生疏,一时告贷无门。面对漫长的旅程,人们纷纷劝他回归故乡。徐霞客却毫不气馁,坚定地回答说:“厄难何所惧,我随身带着锸子,何处不可埋我的尸骨!”的“徐霞客每次出游,都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内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令人饮佩叹服!“

心感受。无论是在山村茅屋的油灯前,或是在荒野破庙的松明下他都坚持写作。他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笔触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时也记录了他敏锐考察所得的一切资料,所以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山脉江河、地形地貌、奇峰异洞、瀑布温泉,乃至风土人情、民族关系、边疆防务、矿石物产等等的详尽记录。这些文字记载,经后人编辑刊行,就是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游记》写的“文字质直,不事雕饰”。明末学者钱谦益称它是“世间真文字”,另一位学者潘未也作序称赞它:“向来山经地志之误,厘正无遗;奇踪异闻,应接不暇。然未尝有怪遇侈大之语,欺人以所不知。”他说《游记》的优点就在于“精详、真实。”所以后人评论说,这是一部以清丽新奇的散文体载写成的科学文献,既是文学名篇,又是重要的地理学文献。《游记》对景物风光的描绘,达到令人神往的地步。试看他对云南浪穹普陀山峡急流的描绘: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褴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或为龃龉,或为剑戟,或为犀象,或为鸷鸟,百态以极其搏截之势。而水终不为所阻,或跨而出之,或穿而过之,或挟而深之,百状以尽超越之观再看他对雾中下武功山的描写北而下,如门如阙,如幛如楼,直坠壑底。……然雾犹时时笼罩,及身至其侧,雾复倏开,若先之笼、故为掩袖之避,而后之开,又巧为献笑之迎者。这些描绘如诗如画拟人状物挥洒自如,读来犹如展示雄伟、景色瑰丽的山水画卷。

徐霞客不迷信经典,他在博览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广泛、深入的实地踏勘,推翻了自古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岷山导江”说。大江(即长江)的发源地问题,人们历来迷信《禹贡》的岷山导江”之说,错误地把岷江作为大江的正源。徐霞客经过实地调查勘察写出了著名的《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金沙江才是大江的正源,推翻了多年来陈陈相因的谬说。这不仅是对《禹贡》的重要修正,而且具有深刻的破除迷信的思想意义。

此外,他还对盘江左江、右江、龙川江麓川江、大盈江、澜沧江、潞江、元江、枯柯河等水道的源流作了辨正。虽然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对北盘江上流和南盘江下游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他在元江澜沧江、潞江、枯柯河等河流的考察上,纠正了《明统志》有关记载的混乱和错误。

在我国历史上,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条件下,不出于任何政治宗教企图,纯粹以考察自然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事业的,徐霞客是亘古第一人。他的行踪达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9个省、市、自治区,其旅行考察区域之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他开创了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的《游记》不愧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