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妙在何处都江堰文化是什么
说起都江堰来,要先从岷江说起。岷江是四川地区的一条天然河,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当岷江上游的河水从高山峡谷流经成都平原时,由于巨大的落差很容易导致汛期发生水患。
▲古蜀国位置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人像
四川地区古称蜀国。众所周知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据说就是古蜀国国王的形象。后来这个蜀国被秦国所灭,那时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正是蒸蒸日上。秦国后来就在蜀地设立郡,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就是秦国蜀郡的太守。
▲岷江秦国为了加快蜀地的发展,使其能够成为秦国的战略基地,曾大批移民到此。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得以充实和提高,还得需要大兴水利,要让岷江化害为利。
太守李冰亲自到江边实地考察,虚心听取当地老百姓的建议,决定先在江心顺势修筑一条分水大堤。在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要在水流湍急的江心修筑大堤是十分困难的。
▲都江堰鱼嘴李冰父子带领当地百姓,用竹笼装上巨大的卵石沉入江底,竹笼与竹笼中间再插入木桩加固。终于在激流中“栽”下了一座坚固的分水大堤,就像一条大鱼浮在江中半隐半现,被称之为“鱼嘴”。这样一来,江水被一分为二,称为“外江”和“内江”。
▲都江堰俯瞰图江心大堤修筑好了,仅仅是起到了分流的作用。而分流的目的是为了引内江水灌溉农田,于是李冰率领众人把内江一侧的玉垒山开凿出一个几十米宽的大豁口,美其名曰“宝瓶口”,这样就可以引江水入灌渠到农田里了。
▲都江堰宝瓶口▲都江堰飞沙堰还有更为巧妙的是,在分水堤与宝瓶口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滚水坝”,名叫“飞沙堰”。就像一个小矮人一样,当水流较小的时候,就拦截内江的水流入灌溉水渠。当洪水来临时,内江的水就顺着弧形的河道,裹挟着泥沙石块漫过飞沙堰直奔下游。
▲都江堰图解都江堰将提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能合为一体,将岷江水患变为水利,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天府之国”这一美誉本来是说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正是因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的沃野,所以后来这个赞誉就成了成都平原的专属了。
▲飞沙堰泄洪排沙示意图▲飞沙堰截流灌溉示意图为兴修水利而操劳过度的李冰,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是留给了水利工地。而关于他的出生地和生卒年月,史书都缺少记载,可能是作为地方官吏地位太低了吧。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没忘记这位好官,在都江堰渠首附近山上修建了二王庙,当大神一样供奉祭祀。
▲李冰父子雕像忽然想到了岑参的诗:“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好像是与镇水的石犀说话,石犀啊石犀,要不是李太守李大人,哪有你石犀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地方官,李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功在当代,还能利在千秋。这就是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这样的功德以及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是放到今天也令许多人难以望其项背。
▲都江堰景区图《诗经》有一句诗:“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国之根本。上解庙堂之忧,下抚民众之苦,才是为官者应尽之道。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所呈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个饱含智慧的工程,也不仅仅是一个风景名胜,它所传承的还有出仕者的为官之道和民心所向。
(本文作者胡钦海)
年12月21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