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因都江堰而兴专家学者李冰治理沱江
封面新闻记者王攀王祥龙摄影报道
约公元前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之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府之国由此而兴。余年风云变幻,这一水利工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冰,也入选了首批四川历史文化名人10人名单。
“了解都江堰,只了解了李冰的一半。”11月23日,在四川什邡·李冰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认为,天府之国不仅得益于都江堰,李冰在沱江水系兴修洛口堰(今称“朱李火堰”),也有重要贡献。
洛口堰(今称“朱李火堰”)
两大水系有效治理才造就天府之国
想起都江堰,人们就会想起李冰。但少有人知,与都江堰几十公里之隔的四川德阳什邡市洛水镇,还有高景关“导洛通山”遗址工程、大王庙以及李冰陵园等与李冰有紧密联系的地方。李冰为什么会出现在什邡呢?
成都平原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两大水系。都江堰位于岷江之上。沱江上游有三大支流,分别为绵远河(绵水)、石亭江(洛水)、鸭子河(湔水)。三大支流中,尤其洛水水患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洛水,就流经什邡市洛水镇。
“都江堰是用于岷江流域的治理,岷江之水抵达成都平原的中南部地区。所以,岷江治理好了,只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成都平原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由沱江水系造成的,最大的变数就是古洛水,它的流量变化大。”什邡本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说,有相关水文资料记载,相差最悬殊时,洛水汛期流量是枯水期的多倍。
“所以,李冰治好了岷江水患之后,必须要移师沱江流域上游。把沱江流域的水患治理了,才能把整个成都平原的水患除了。”郭辉图说。
据介绍,在今洛水镇高景关处,李冰采用了修建都江堰一样的方法。“火烧水激”,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将一座山劈为两座,开出一条口子,兴建了洛口堰水利工程,“导洛通山”。此后,下游的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青白江不再受水患困扰。
“现在很流行一种观点,就是李冰先治理了都江堰,然后再到什邡治理洛水。我个人认为,李冰在蜀地治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前后顺序。”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钊认为,李冰任蜀郡守后,对成都平原作了一个全面考察,成都平原两大水系的水患治理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他后期的重点可能放在了什邡,由于积劳成疾,可能就病死在什邡了。”
专家学者认为李冰贡献不止治水对古蜀文明也有贡献
李冰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对蜀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7月,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正式实施。在首批公布的四川历史文化名人10人名单中,李冰赫然在列。
“目前,关于李冰的籍贯问题,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山西运城人,二是蜀人,三是不详。自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最流行的、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蜀人说。”李钊说,目前,无论是文献史料还是考古发现,都还没有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李冰究竟是哪里人。虽然籍贯存在争议,但这无碍李冰为蜀地作出的重要贡献。
李冰是秦国在蜀的第三任郡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研究员赵殿增认为,不论李冰来自哪里,治水发展生产,在当时是符合蜀地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即便当时的蜀地上层人物多次想要反叛,都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李冰治水,让蜀地成为一个新的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再加上后来张仪筑城、文翁治蜀等事业的成功,使蜀地成为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在赵殿增看来,除治水外,李冰对于古蜀文明的发展,乃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都应得到充分肯定。
除了李冰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外,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赖和平还认为,“李冰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坚持民为邦本的初心,才赢得了世世代代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鉴于李冰治理了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有专家学者还在研讨会上提出,应将都江堰和洛口堰联合起来进行开发建设,这将有利于李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