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凭什么可以位列三皇訫立史

“三皇五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古传说人物,关于上古传说,《史记》只收录了“五帝”,而“三皇”是后人依据上古传说对“五帝”的补充,所以“三皇”的概念的出现要晚于“五帝”,但其传说的出现并不都晚于五帝,通常认为是三位比五帝更古老的部落祖先。

关于“三皇”也是有众多版本的,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出自《三字经》的伏羲、神农、黄帝组合。

《三字经》有:“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这个组合的影响力最大不是因为它准确,而是因为《三字经》的影响之广泛。事实上,《三字经》成书不早于宋代,而在此之前,“三皇”的版本已经有很多种了。

成书于汉代的谶纬类典籍《春秋运斗枢》有“伏羲、女娲、神农”三皇说,而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有“伏羲、神农、燧人”之说,《白虎通义》同时也引用了《礼》的:伏羲、神农、祝融之说。

《白虎通义》有:“《礼》曰:‘伏羲、神农、祝融’”

相比于《三字经》、《春秋运斗枢》和《白虎通义》,《礼》的说法显然更早,也更权威,更靠谱,但《礼》失传后,这个“三皇”的说法也随边缘化,不再被提及。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礼》为什么要把“祝融”列为三皇之一?

祝融与“祝融”

我先给出结论:上古传说中的祝融其实有两个,一个早,一个晚,那个早期的祝融是部落首领,一个具体的人,而后一个祝融是一个职称,很多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祝融,所以我把后一个祝融加上了引号,下面我分别来讲讲他们的渊源。

祝融与炎帝

在讲祝融之前,我还是得先强调一个观点,即,炎帝不是神农氏。对这一点有歧义的,建议多读几遍《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部分。

另外,《史记》和《山海经》都有关于炎帝的记载,但是,它们记载的炎帝并不是一个炎帝,《史记》所载的炎帝是末代炎帝,而《山海经》所载的炎帝是首任炎帝,他俩相距数百年。也就是说,《史记》里的炎帝与黄帝同时代,而《山海经》里的炎帝要比黄帝早数百年,而祝融就是《山海经》里的炎帝的后裔。

《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那么,这个祝融又凭什么可以位列“三皇”呢?

因为他开创了一个上古的新时代,那就是“祝融迁江水”。

《山海经·海内经》有:“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

那么我们也就有了祝融的一条家谱: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注意这里的祝融与共工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注意这里的“江水”,上古的江水指的是长江的中游地区,对应的就是现今的江汉平原一带,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荆楚大地,祝融及其后裔就是在这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农耕文化,即所谓“是复土壤”,如果按时间推算,祝融所建立的部落对应的就是考古学上的分布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距今-年),那么,作为开创者的祝融所在的时代应该取其上限,也就是距今年左右。

而屈家岭文化其实是大汶口文化向西向南扩张取代大溪文化之后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那个炎帝对应的其实是大汶口文化的某一个支系,源自东部沿海地带,这才是精卫填海神话的背景和前提。

《山海经·北山经》有:“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祝融与神农

祝融所建立的部落被称之为祝融氏,祝融后裔开创了稻农业,因为水利工程是水稻种植的前提和保障,所以祝融的后裔共工同水密切相关,并成为传说中的水神,也许他们并不是水稻种植的最早族群,但却是把水稻种植广泛传播的重要功臣。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今天的湖北地区不仅是祝融文化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水稻种植地区之一,很可能就是水稻种植技术的发源地。

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两大开拓者之一,祝融当然有资格位列“三皇”,另一个农业开拓者就是来自渭水流域的以粟农业为代表的神农氏,所以神农同样占据“三皇”的一席。

神农氏所对应的就是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到距今年左右,他们由西向东占据中原地区,在距今年左右的时间点上消亡,也就是说,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纯在三百多年的并存期,而导致仰韶文化消亡的恰恰就是屈家岭文化的北向扩张,这就是先秦文献所载的“共工霸九州”

《展禽论祀爰居》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

结合我们前面的那个祝融的家谱: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这个共工氏其实就是祝融氏的一个分支,这个共工氏北进中原攻灭了神农氏,由其发展而来的就是中原地区在考古学上所体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大汶口文化特征其实是由屈家岭文化带来的,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并不是龙山文化(山东)的前驱,只是它们都继承于大汶口文化而已。

共工与“炎帝”

这个加了引号的炎帝就是《史记》所记载的炎帝,在《山海经》也有这个人,但不称之为炎帝,而是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自量”

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在《山海经》里,但凡“珥蛇”、“乘龙”、“把蛇”的都是部落首领,夸父显然就是一个重要的部落首领。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谱系,即:后土--信--夸父。那么,后土又是谁呢?

《山海经·海内经》有:“共工生后土”

那么,在《山海经》里,从炎帝到后土是形成了另一条谱系,即: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

而这个谱系也就是炎帝后裔传承“炎帝”这一称谓的脉络,也就是说,炎帝后裔有一个把部落首领称之为“炎帝”的传统,而这个首领可能存在氏族之间轮转的情况,而最后一个“炎帝”就是夸父。

夸父继承了共工氏打下的“九州”后继续扩张,这就是《史记》所载的“炎帝欲侵陵诸侯”,在向北方扩张的时候,他们遭遇了来自北方的黄帝部落,在燕山南麓发生了阪泉之战,阪泉之战的失利导致夸父的首领之位被部下蚩尤夺取,蚩尤替代夸父率领部落与黄帝发生了逐鹿之战,蚩尤战死,夸父带领残部向西北逃窜,最后全军覆没,这就是“夸父逐日”神话的历史背景,《山海经》同时也如实地记载了这件事,蚩尤、夸父先后被黄帝的部下应龙杀死,而且是在北方杀死的,所以记载在了《大荒北经》里。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也就是说,蚩尤和夸父其实都是祝融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江汉平原,逐鹿之战后,黄帝后裔占据黄河以北,黄帝的另一部分后裔转向西北,但并没有影响黄河以南的势力分部,祝融后裔占据江汉平原,共工后裔占据中原地区。

祝融与颛顼

我们都知道楚文化与祝融文化密切相关,也知道祝融文化的发源地就是江汉平原,但却始终搞不清祝融的脉络,揭开这个谜题的关键其实是另一个上古传说人物,那就是颛顼。

颛顼是黄帝后裔,但他最让人不解的是,他不像黄帝一样来自北方,而是来自蜀地,最大的可能是,黄帝迁徙西北之后,他的一支后裔途经青藏高原东缘延岷江进入蜀地,融合了当地原有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所体现的就是川西的宝墩文化,走出蜀地的颛顼部落征服了江汉平原的祝融后裔,这件事情发生于距今年左右,宝墩文化融合了屈家岭文化,由此发展而来的就是石家河文化,所以石家河文化同三星堆文化是存在共同文化基因的,那就是宝墩文化,说三星堆文化受石家河文化影响是误解,只能说他们是同一个源头的不同分支,也就是《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鱼凫同颛顼的分裂。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里的“鱼妇”既是蜀王“鱼凫”,这句其实讲的是颛顼死后他的后裔对蜀地失去了控制,鱼凫称王。

颛顼征服江汉平原后继承了祝融文化,所以“祝融”在颛顼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职位,最先担任这个职位的就是颛顼的儿子——黎(重黎)。

《左传》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这个重黎追随颛顼北上中原,而当时占据中原地区的是共工氏,这就爆发了两个文化之间的战争,可以看做是逐鹿之战的继续,这就是神话:“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的时代背景,需要强调的是,共工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落,是前面提及的那个“共工”的后裔部落,而祝融(重黎)就是颛顼与共工作战的主力部队。

而楚人就是这个重黎的后裔,因为重黎担任过祝融一职,所以楚人所崇拜的那个祝融其实是颛顼之子祝融重黎,最早不会超过距今年,这个“祝融”显然是没有资格位列“三皇”的。

结论

那么,我们的结论也就有了,《礼》所载的三皇:伏羲、神农、祝融,这里的祝融其实是炎帝祝融,这个炎帝是首任炎帝,而不是与黄帝发生战争的那个炎帝,炎帝祝融所在的年代距今年左右,是最早的稻农业的开拓者,完全有资格位列三皇,在《礼》成书的年代应该还是清楚这个渊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