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也有一次改变历史的都江堰落

渔梁古村距离歙县县城大约1.5公里,在唐朝乾元二年的时候就有人迁居到这里定居,并逐渐的发展成为了村落,渔梁依山傍水,曾经俗称为梁下,又因为形态像鱼,被人们习惯性的成为了“渔梁”。

渔梁古村这里依山傍水,位于练江的下水口,这里曾经是歙县在练江上的码头,往来集散的聚集地,声音十分兴隆,虽然如今的渔梁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盛况,但在遗存的古建筑中依然还可以感受到当年繁华时候的遗韵。

村口中的石龟。

渔梁商业街俗称“鱼鳞街”,古老的石板路长约1公里,街中还有很多商铺,在这条街中还衍生出了10多条小巷,街中是清一色的木排店面。

极富特色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构成了渔梁古村内部特有的街巷空间,街道两边清一色的明清建筑,高高的马头墙,青瓦屋檐木门,这都构成了充满浓郁特色的徽派民居。

渔梁第一农家,建造于清朝前期,是渔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

幽静的石板卵石路面。

在渔梁坝博物馆中还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历史。

今天,走在渔梁古街上,依然可见两边旧式的板房,可它们还在细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绵长幽远的岁月,邀你品味这浓浓的徽州韵味。

渔梁街南邻新安江,现在在江边还有船泊,拾级而下便是著名的渔梁坝。

渔梁坝曾经是徽商将货物运往江南的集散地、水运码头,据说从这里可以直达长江。

曾经辉煌一时的徽商就是从这里起航,走进他乡,只可惜现在码头的迹象已经殆尽,只留下古代工匠的智慧。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站在渔梁坝之上,举目四望,坝上碧波如镜,恬静安闲。

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渔梁坝的右上方是紫阳山。据说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来此游玩,乐而忘返,便结庐而居,在此专心治学,入闽后仍念念不忘紫阳山,以“紫阳书院”镌为印章。朱熹本人自闽来游故里,也流连忘返。后人为纪念朱松父子,在紫阳山麓建立了“紫阳书院”。

小贴士:

1.交通:渔梁古坝距离歙县县城只有一公里多,在歙县火车站可以乘坐一路直达,或者乘坐人力三轮车和摩的前往。

2.渔梁的特色菜是从练江中捕上来的鲜鱼,味道非常不错。静寂的清晨和傍晚是游玩渔梁最美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