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新津南河四川通济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
北京时间10月6日上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据了解,四川通济堰进水口位于新津岷江、西河、南河交汇处,始建于公元前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通济堰自成一体运行,修建了历史罕见的古堰大坝,其拦河坝与南河斜交,采取了引水方向和自然河流方向呈大自然“黄金角”(.5度),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治水经验,创造出“砌石硬堰”“以篓易石”“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形成了“堰工局”“堰长制”等独具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
从位置来看,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修建在南河入岷江口以上约米处,既可利用主水源南河流域广阔的集雨面积,又可利用西河补水,能最大程度保障水量供给,满足灌溉要求。位置正好是眉彭冲积平坝的起点,在此筑坝开渠可灌溉眉彭平坝广袤的土地,促进灌区农业发展。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忠孝介绍,通济堰与都江堰一样,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彰显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正确利用岷江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特点,借用弯道环流的特性,使其统一在灌溉工程体系中,消除水患,变害为利,同都江堰一道,造就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适应了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背景链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国际灌排委员会成立于年,是以国际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91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0%以上的灌溉面积。第24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于10月3日至10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李娟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图片新津融媒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