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社区抵拢倒拐成都人不分东南西

在成都,凡是指路,我们只能回答,跟到一直走下去,抵拢倒拐,再左拐,右拐,抵拢再倒拐。

所以,“抵拢倒拐”是到底什么意思呢?

用了这样一个不含任何方位词的话来指路,成都人可以说是很路痴了。

没错,成都人不分东南西北,只会上下左右。

虽然成都人有习惯把城市分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几个方向,但是请看这几个门的具体方位:

你没看错,成都除了市中心的老皇城和天府大道南延线是正南正北方向,其他街道包括河流都是大约北偏东或者东偏南30°。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慌,再来看看成都古建筑图:

除了正中央的“皇城”方方正正,其余街道和上面那张图几乎如初一辙的偏离30°,所以成都人不分东南西北,只会上下左右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

如果要从源头追究,大概要从多年前说起,战国早期,秦国统一巴蜀,看到成都平原还是开放式的城市,只有江水与木栅栏环绕,没有围城。于是秦惠文王,没错就是经过认证的大v,芈月的老公,对张仪说:蜀地竟然没有围城,你安排一下。

于是,张仪领命去蜀地即现在成都平原修围城了,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这里“因筑成都而县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因此修筑了成都这座城市并且建立了一些郡县制度。于是便仿照秦都咸阳的模式在蜀地相继修筑了成都城、郫城、临邛城等。历史上对此也作了如实的记载:

然而,秦惠文王一亿个没想到:

在水多地湿的成都下暴雨是有传统的,张仪修城墙的时候大概也遇到了成都前一阵那样的暴雨,成都的天气和土壤唱着“我们不一样,你在我这里修不起城墙”,于是他们的城墙真的屡筑不起。

据《成都通史》记录,因秦人不熟识成都天气、土壤等与关中大不相同的特点,仍然用关中的板筑法来筑城,土墙较薄,不少地段常毁于暴雨和洪水。

在成都这样一个掘地几尺就出井水的盆地,修筑如同咸阳那样的城墙,简直比早高峰天府广场换乘还难。成都地势低洼,有很多滩涂,无法按传统的方方正正、正南正北的建筑规划进行修筑,只能因地制宜,所以应当按照山脉和河流的走向选择其中较好的地基来修房屋。

成都水系走向图

成都山脉走向图

成都平原地处川东丘陵与川西高原之间,两边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自古以来都受到由都江堰而出的岷江的润泽。

因此,张仪与张若两位蜀守根据成都地舆情况决定修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城墙,并不是像中原那样正南正北的布局,而是呈东北-西南方位偏离30度左右,这才终于将成都城修筑成功,据民间传说还是因为得了神龟之助才将城墙筑成,故而成都又称作“龟城”。

后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图:

整个围墙和街道都是随着山川地势修建而成,整个外观可以说十分具有龟城相了。

没想到成都除了有一张网红脸,还有一副龟城相(长寿之相)。

且看龟城相三连:

这样一来,成都就成了一个不方不正、不南不北的形状,因为有点略像龟的形状,所以就得了这个“龟城”的别称。“龟城”这个提法,还出现在很多诗句中,比如唐代诗人戎昱的“九月龟城暮,愁人闭草堂”,清代诗人王渔洋的“人烟过蚕市,新月上龟城”。

发展到现在,成都依然遵循古代龟型格局建城,虽然成都在城市规划上也如北京、西安一般采用一环、二环、三环“摊大饼”的模式,但是成都的建筑规划仍然保持不方不正、不南不北的格局,城中街道除了新修的人民南路等少数街道是直线,其他的路基本上是斜线。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还保持着明显的30°左右的偏角。甚至成都地铁线路图也保持了这种西北-东南走向。

也因此成都人对于方向并没有明显的感觉,发展出了“抵拢倒拐”这样的成都人专用的指路术语。

——“请问一下,杜甫草堂咋个走诶?”

“抵拢右拐,看斗一个小巷子,

穿过切再左拐就拢了!”

——“所以,到底怎么走?”

就连成都司机,跟他说街名,不熟的多半要晕,要说啥子餐馆、啥子酒店立马就晓得了

——“师傅,麻烦带我到××街××号!”

“啥子诶?不忙我看哈啊地图都!”

——“就是那个××酒店旁边啊!”

“哦,晓得咯,早说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6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