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风物川西平原乡土信仰,水神川主,在大
西川风物:川西平原乡土信仰,灌口二郎,水神川主
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总会经历从蒙昧到开化,从封建到科学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往往会形成对天、地、大自然的崇拜,这就是初期的宗教。宗教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依靠,也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指导和皈依。
成都崇州文庙,孔子行教像宗教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因此在具体的行业或地域内,就存在着更有个性化特性的信仰。而这些行业化、地域化的民间信仰往往是基于某个对行业或地区有着伟大贡献的具象的人物。
如家具行业奉鲁班为鼻祖、教育行业供孔子行教相就是行业领袖在行业内的信仰承载现象。再如闽南信马祖、藏地信活佛,就是地域性的宗教信仰文化。
成都大邑川主宫在四川,尤其在川西成都平原流行着一种独特的具有极强地域属性的人物崇拜信仰------川主(或称川祖)。川主有两种说法,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代建设者,先秦蜀郡太守李冰,另一说是隋朝时期在乐山犍为县治水有功的嘉州刺史赵昱。就成都平原内来看,第一种说法得到老百姓的更多支持。因为成都平原深受都江堰惠泽,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二王庙因此在成都平原地域广泛覆盖着对李冰父子的信仰,民间百姓对李姓二王崇拜有加。为了纪念李冰治岷水之功,蜀地百姓设专门供奉的庙宇,叫川主寺、川主庙、川主宫或二王庙、二郎庙等。中国人习惯于以某种人文或地理的符号来给地域命名,如成都得名于《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川因境内有四条大江而得名、西藏因地处西部且藏族聚居而得名......
二王庙内景在导航中搜索可以看出,“川主庙”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西缘,尤其在岷江流域中存在最为密集,这一区域也基本可以理解为川主信仰的盛行区域。
地图搜索“川主庙”结果当然现今留存“川主庙”更多只是一个地名,而少有实际为庙宇者。但至少可以证明,在川西民间普遍存在着对水神川主的崇拜和信仰。这是因为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解决了长久以来泛滥于岷江下游的水患,造就了天府之国天下粮仓的地位。
道源胜境,鹤鸣山值得注意是,“川主庙”主要存在的区域恰巧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和兴盛区域。在此区域内存在多座道教名山,如道教圣地青城山、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邛崃天台山。更加巧合的是,专侍供奉川主的庙宇中规模较大或留存至今的多和道教庙宇或神位命名规则相同,如成都大邑悦来镇有川主宫、新场镇有川王宫(宫是典型的道教道场)、都江堰二王庙(李冰又被称为灌口二郎)。或许可以大胆推测,在川主信仰的传播过程中,道教作为传播者和载体,一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邑新场川王宫而道教本身起源于民间东汉的“太平道”、“五斗米教”等民间教义,其基本教义和价值追求也更加契合老百姓对农事劳作的祈愿,无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对水神川主的信奉,恰巧就体现出百姓对风调雨顺的祈祷。因此,道教借助地方领袖人物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自然是合理的发展路径。
俯瞰都江堰民间地域信仰往往是当地百姓自发自主的行为,不受官方统治需求影响,因此更能体现出当地人的利益诉求。川主信仰,作为川西本土文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形态中,农耕文化在川西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笔者橘三,生于川西,长于川西。虽未背井离乡,仍对脚下土地充满眷恋。然流年易逝,或许多年后我将不再记得今天的故乡,便写《西川风物》系列,记录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