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活的连接点乡村驿站特辑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部署中强调,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促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借助这一机遇,优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县域,更加大张旗鼓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希望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的作用,将全域旅游优势转变为全域发展优势。
各地也打造出了不少全域旅游产品和亮点IP。
例如长三角小城溧阳市的1号旅游公路,通过全域化的乡村旅游公路体系,串联全域各类旅游资源点:各景区、度假区、余家“农家乐”、采摘园等各类乡村旅游节点。
和普通公路不同的是,旅游公路被赋予更多的功能,沿线不仅设置了特色绿化,慢行系统、观景平台、特色基地等,让人在行驶途中,能时不时眼前一亮,增强游客体验度。
此外,溧阳还在旅游公路上设置了多个驿站,这些驿站既是小型游客服务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停车、休憩等服务,还配备了一些特色化的商业设施,如咖啡店、休闲餐厅等。同时,驿站本身也成为一处景点、打卡点,吸引沿线游客驻足停留。
接下来将要分享的三个乡村驿站案例,既有熟悉的在地性空间,又有独特的现代设计语言,既能够为往来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对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需求。
#1、杨湾驿站
1号公路穿越郊区美丽的田野乡村,从杨湾开始进入广袤的瓦屋山森林。杨湾驿站,位于公路的一个转弯处,由久已废弃的一片林场宿舍用地改造而成。
散落林间建筑群落,包含多组螺旋形的木屋以及一间小礼堂,为游客提供休憩、餐饮、交流聚会、典仪及辅助服务功能。是1号公路沿线游客必经的停留点之一。
#2、枣园驿站
随着近代黄河水运交通的没落,陕北沿黄崖壁间曾经辉煌的窑洞村落沦为偏远之境,凋敝落寞,近年沿黄公路的建设则让这些古老的村落重新迎来了生机。
这里的泥河沟村也有一处“驿站”,不但提供交通旅游服务配套,包含停车场、店铺、公共卫生间三种基本功能。也成为古老村落的城乡服务空间、公共生活空间,将驿站的功能放大到餐饮、茶室、戏台广场、红白喜事甚至临时的红枣市集等。使这一驿站成为偏远的泥河沟村对外的“触角”以及城乡生活的“聚集地”。
#3、岷江村驿站
作为一个典型的乡村振兴新农村,岷江村东临江安河畔,北林绿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全村以花草苗木种植为其产业优势。
当地政府在北林绿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建设一个乡村驿站,为绿道上骑行和游玩的人们,提供休息和服务,同时也可服务驿站周边的村民。
这处驿站用现代美学的抽象几何空间,最大程度地将自然景观引入其中,打造一个乡村的多功能公共建筑。半室外的檐廊空间构建了人们聚集、休息、商品售卖等多功能场景。村上自己酿造的桂花酒、手工艺竹编和微盆景,也能够在这里展示和售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