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代的匈奴鲜卑等民族都去哪儿
与中原相爱相杀的“匈奴”
一提到匈奴,大家的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风烟长歌的壮阔画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秦代起,中原王朝就和北部匈奴相爱相杀了。
你一定知道,带领大秦精锐北击匈奴收复河套,构筑万里长城的大将军蒙恬;你一定知道,汉武大帝时期直捣漠北,把匈奴逼出汉境的卫青、霍去病;你一定知道,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枭雄赫连勃勃,趁乱世攻入中原,建立大夏国,还建造了著名的统万城。那么,这些曾经驰骋捭阖、烈马弯刀的古代匈奴人,今天又在何处呢?
图:西汉时期的匈奴与周边诸族
关于匈奴的去向,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
汉武帝时期内附的匈奴人金日磾以养马使家族世代显赫,其后代渐渐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辽宁、安徽等地。
尤其是安徽东至县南溪金家村,这里发现了金家族谱,清楚地记载了这个村庄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代,由此,可以证明,一部分匈奴后裔在归附汉朝后不断繁衍生息,离开故土并在今东部、南部等省区聚居。
也有传说称,新莽时期,为躲避战乱,一部分金日磾的后代改名换姓,南下逃命,大部分逃到当时位于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并在此繁衍。金姓是朝鲜半岛上的大姓,从血统上讲,他们大多是金日磾的后代,也就是匈奴人。几千年来,他们都是朝鲜半岛上的望族,还做过新罗的国王,在朝鲜半岛出土的新罗文武王陵之碑中的墓主就是金姓,而且从碑文记载来看,他们就是金日磾的后人。所以说,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认定,匈奴人除了和华夏汉族融合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分布在朝鲜半岛。
图:匈奴征战场景
第二种说法是:
匈奴后裔大量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甚至是中亚、东欧一带。匈奴是个战斗民族,吃穿基本靠羊、资源基本靠抢,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汉代,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迁居内地和东北的朝鲜半岛,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的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长期以来,不为人知。
图:匈奴勇士装束
“匈奴”与匈牙利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都知道,东欧有个国家叫匈牙利,匈牙利的“匈”和匈奴的“匈”是一个字,这不禁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民国大学问家章太炎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研究得出结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叫做匈族,“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居住的地方”。从容貌特征上看,东欧人大多身材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从风俗习惯上看,一些欧洲匈人在祭祀和社交礼仪之中,仍以日月为图腾,以脱帽礼致谢等等,这些都与古代匈奴人非常相似。此外,考古学家发现的一些匈奴人的音乐节奏,甚至是曲目,演奏出来居然和匈牙利的本土音乐不谋而合。不得不说,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之中,西迁的匈奴人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惯。在专业的血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则是,匈奴是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统治集团父系Y染色体主体为西欧亚R1a1和北亚C3,母系线粒体DNA为D4,这些结果说明,现在东欧的部分居民,尤其是匈牙利人,他们和匈奴的血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虽然被强大的汉王朝打败了,可是西迁到欧洲后依然是独孤求败,他们崇拜黄金,烧杀抢掠,战斗力爆棚,在希伯来语和英法语系中的一些语言中,“匈奴”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仍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汉代末年,北匈奴人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改变了欧洲历史,其影响不亚于铁木真的上帝之鞭。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六世纪开始,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延续至今。
图:匈奴的后裔东欧民族
除匈奴外,其他一些曾经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些民族有羌、鲜卑、契丹等。
羌族
羌族是现代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它起源很早,是古羌人的后裔,但如今的羌族人已与古羌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羌”,原是古代人对居住在西部地区的游牧部落的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流域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
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也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融合,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一部分融合进其他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图:位于四川地区的羌族少女
总之,古羌人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鲜卑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最大的古代游牧民族,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它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这两支东胡后裔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在匈奴强盛时长期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非常相似。
图:鲜卑杰出的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中原王朝边境,这时,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逐渐摆脱其控制并在南匈奴归附东汉、北匈奴西迁后占据了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曾率部统一鲜卑各部,但檀石槐死后,鲜卑又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原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战之机,纷纷建立国家。年,拓跋部建立了北魏,并在年统一了北方。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鲜卑融入汉民族的进程被大大加快。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共建立了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年才被吐蕃吞并。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鲜卑人也从游牧转向定居,发展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鲜卑人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已渐渐融入到其他民族中,慢慢消亡。
隋唐王朝的鲜卑血液北魏最牛老丈人独孤信为鲜卑族人,其夫人为汉族,所生子女众多,尤其是四女独孤氏,唐高祖李渊之母,被追封元贞皇后。七女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自杨坚、李渊后,整个隋唐皇室成员都带有着鲜卑族的血液,也不难理解唐王朝皇室的混乱私生活了,也许与它们血液里留着的少数民族基因有那么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契丹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最早见载于《魏书》,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契丹人关于自己的始祖,有这样一个传说,
《辽史》记载:“(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由此青牛白马的传说可知,契丹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确为信史。
契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契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俄罗斯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中世纪时,从中亚到西欧,“契丹”一直是人们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在他们眼中,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对世界的影响。
契丹这个名字虽然早已在世界上消失,但“契丹”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横跨欧亚。
综上所述,昔日弯刀烈马的游牧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我们仍能寻找到他们的影子。骄傲的血液依然在中华民族的身体中流淌,随着历史的浩浩荡荡延绵不绝。回首过往,金戈铁马的游牧民族依旧是当年模样。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带你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年的历史文化演绎,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文物中精挑细选多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多则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外到馆内,又从馆内到大秦岭风光、隐士文化,到西安碑林诸国宝藏品,到西安城墙风风雨雨,到陕西的饕餮美食等等。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中华民族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