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都市下辖的县市区,都改回古代的名字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截至年,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城镇化率78.77%。

成都是一座有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成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几千年来,城址未变,城名未改。

成都市最新城市定位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市辖12个市辖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3个县(金堂、大邑、蒲江),代管5个县级市(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成都市下辖的这些县市区,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5+2区域5个主城区主要延续过去成都县华阳县历史,2个经济功能区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本文不做讨论)

龙泉驿区属成都市管辖的20个区(市)县之一,位于成都市东部偏南位置。西端紧接成都市成华区、锦江区,北端与成都市新都区、青白江区为邻,东端连接成都市金堂县和简阳市,南端与成都市双流县、资阳市的简阳市接壤。全区幅员面积.98平方千米,东西间距29.84千米,南北间距28.75千米。

龙泉驿区是成都市东部副中心、成都市东部主城区,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

龙泉驿,在古代一直被作为通邮的重要“中转站”,汉代开始设置邮亭,唐代设驿传,元代改站赤,明代曰“驿站”。

清朝初期,龙泉驿区境属简州仁善乡和华阳县大面乡、西河乡属地;顺治十二年(公元年)设置龙泉驿巡检分司,并设汛署;康熙中期,龙泉驿巡检分司被裁撤;雍正七年(公元年)又重置巡检分司。

民国初年(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

年10月,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成都市筹建新的龙泉驿区;

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年1月,简阳县的洛带区并入成都市龙泉驿区;

年4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的黄土镇回龙村(包括金三角社区)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管辖。

龙泉驿区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历史较短且无变动,暂不讨论旧名。

青白江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东北部,距成都主城区25千米,东邻金堂县、南连龙泉驿区、西接新都区、北与广汉市接壤,总面积.94平方千米。

青白江区年建区,因境内青白江而得名,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四川省重要的冶金、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

年底,成都市扩大区域,新置两个郊区,其中之一定名为“青白江区”。

年1月,成都市青白江区筹备组宣布成都市青白江区成立。2月18日,金堂县的华严乡、大同乡和新都县的弥牟乡划入成都市。7月18日,批准成都市青白江区行政区划,辖弥牟、华严、大同3个公社。

年1月,金堂县城厢区和太平区划入成都市青白江区,青白江区新增城厢镇及玉虹、绣水、祥福、姚渡、日新、龙王、太平、福洪、合兴、人和、云顶11个公社。

年5月10日,龙王镇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

青白江区因为成都市设工业区而作为郊区,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历史较短且无变动,暂不讨论旧名。

新都区位于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核心地带,是成都北部的新中心城区。区域面积平方千米,素有“文献名都”“香城宝地”之称。

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地处成都北门,东、南与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相连,西与成都市郫都区接壤,北与成都市彭州市、德阳市广汉市毗邻。

新都为古蜀国都邑。公元前7世纪左右,由蜀王开明氏称帝后所建,与广都、成都同为蜀中名城,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新都虽“新”,其名古矣。

秦灭巴蜀,实行郡县制,于成都置蜀郡,新都隶属蜀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年),分割巴、蜀地,设置广汉郡,新都县划归广汉郡。

王莽新朝时期(9~23年),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以县属。

晋武帝泰始二年(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四县,郡治在雒。

咸宁三年(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司马该死后无子继承,太康六年(年),废除新都国,复为新都郡。同年废郡,新都以县仍属广汉郡。

东晋安帝时期(~年),设始康郡寄治成都,领始康、新城、谈、晋丰4个侨县。年,梁继南齐,废除无领地的侨县、侨郡,始康郡治由成都迁入新都,废其原领侨县,该新都为始康郡,治始康县。始康郡属益州,郡城在今新都城南。

西魏废帝二年(年),废始康郡,将新都改属益州的蜀郡。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年),改新都县名为兴乐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隶属蜀郡。

唐武德二年(年),恢复兴乐县,随即复名新都县,隶属益州。

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新都隶属多有更迭,新都名称未变,相沿至民国。

民国24年(年),国民政府统一川政,新都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年新都县隶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年2月,撤销新都县,并入新繁县。

年10月,恢复新都县。

年7月,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年3月3日,温江行署并入成都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新都归成都市管辖。

年11月15日,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从新都历史沿革看,多年历史,仅数年时间改名兴乐县,亦不讨论旧名。

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与双流区连界,西与崇州市接壤,北与郫都区、都江堰市相连,东西宽18.5公里,南北长33公里。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温江区古称“柳城”,是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年)设置温江县,距今已年,因其土地丰饶、百业兴盛素有“金温江”的美誉。

温江古为蜀国领域,相传为古蜀鱼凫王都。现有古柏灌王墓“八卦山”、古鱼凫王墓“大墓山”、古鱼凫王都遗址“鱼凫城”。温江自西魏恭帝二年(公元年)建制以来,一直是川西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历史名人荟萃,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在此竞相游历唱和,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名篇佳作。

隋开皇三年(公元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区,省温江入郫区。

仁寿三年(公元年)又从郫区分置,名万春区。隋大业初省并诸州,改州为郡。大业二年(公元年)又省万春区入郫区。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实行州区二级制。武德三年(公元年)复置万春区,属益州。贞观元年(公元年)复改万春区名为温江区,属剑南道益州。此后,区的建置即未再变更,而温江区名亦相沿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属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区,为温江行政专员公署驻地。年温江地区撤销后隶属成都市。年4月撤县设区。

温江如用旧名,可用隋唐时期万春。

双流区是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四环路外西南,古称广都,西汉置广都县,隋改双流县,以《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得名,5年改置双流区。东连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南接眉山市仁寿县和彭山区,西邻新津区和崇州市,北靠温江区、青羊区、武侯区及锦江区。区政府驻东升街道。

双流古称广都,是古蜀国“三都”之一。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县,郡南三十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年)置”,至今已有余年。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

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东晋永和八年(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

北周武成元年(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成都府。

北宋,双流县、广都县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县。南宋,隶属关系不变。

元废广都县,部分区域划入双流县。至元十二年(5年),双流县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年),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十年(年),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华阳县。洪武十三年(年),复置双流县,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县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曾一度用名“新双县”)。雍正八年(年),复置双流县,属成都府。

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初,双流县隶属川西行署区温江专区。

年撤销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双流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区所辖。

年双流县一度与华阳县合署办公。同年7月,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温江县。

年复置双流县,隶属关系不变。

年,撤销华阳县并入双流县。

年,仁寿县籍田区划入双流县。同年,双流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6年3月1日,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如用旧名,双流可传承广都。

新津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南郊岷江之滨。新津自北周定名,是成都平原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范区成员,是成都市的南大门。东接双流区、南濒眉山市彭山区、西临邛崃市、北靠大邑县和崇州市,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千米,北面花源街道距成都市区19千米,距西南航空港10千米。

北周闵帝元年(公元年),分出隆山县(今彭山县境)北部置县,县亦因“新渡口”故名新津县,时隶犍为郡,县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

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年),废犍为郡,蜀郡改为益州,新津县改属益州。

唐垂拱2年(年),新津县属蜀州(州治在今崇州市),隶剑南道。

唐朝至明朝时期,新津县先后属蜀州、崇庆府、崇庆州所辖,清朝直属成都府。

清康熙6年(公元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雍正8年(公元年),复分新津县置双流县。

民国24年(公元年)实行省县制,新津县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即原温江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新津县属温江专区,年改属眉山专区,年撤眉山专区后,新津县仍属温江专区。

年7月1日,新津并入大邑县,年10月20日仍恢复新津县建制。

年7月,撤销温江专区,新津县改属成都市至今。

年6月18日,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从建制沿革看,新津也从未改名,亦不讨论旧名。

金堂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东邻德阳市中江县、南靠简阳市和资阳市乐至县、北接德阳市广汉市和德阳中江县、西连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内的重点发展县和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中河、毗河、北河穿城而过,有“天府花园水城”之美誉。

金堂县境有建置之始,为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年),建置金渊戍,戍所在(今淮口镇)州城村,因戍所前江水出金沙,江中有深渊而得名。

一、西魏金渊郡与金渊、白牟县

西魏废帝二年(即梁元帝承圣二年,年),梁益州刺史萧纪派军东下与梁元帝对抗。梁求西魏援助,西魏派军平蜀后,于金渊戍所建置金渊郡,又割新都县、雒县、牛鍸县各部分地区建置金渊县、白牟县,隶属金渊郡。郡治与金渊县治同城,驻今淮口州城村;白牟县治驻今青白江区城厢镇。

二、北周金渊县

北周时(—年)废金渊郡,并白牟县入金渊县(白牟县城废为古镇),改属武康郡。金渊县治驻今淮口州城村。

三、隋代金渊县

隋初,金渊县仍属武康郡。开皇三年(年),废武康郡,金渊县隶属益州。

仁寿二年(年),隶属简州。三年,分绵竹县、玄武县、金渊县、飞乌县,建置凯州,金渊县改属凯州。

大业二年(年),废凯州,金渊县往隶蜀郡,县治驻今淮口州城村。

四、唐代金水县与金堂县

唐武德元年(年),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金渊县为金水县,隶属益州。三年(年),金水县改隶简州。县治仍驻今淮口镇州城村。咸亨二年(年),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以县界有金堂山而得名。隶属益州。武后垂拱二年(年),改属汉州。县治驻今赵镇韩滩社区旧城址。

五、五代金水县与金堂县

唐末及五代时期,金水县与金堂县先后属前蜀(—年)、后唐(—年)、后蜀(—年)版图。县名及隶属关系未变,金水县隶属简州,县治住今淮口州城村;金堂县仍属汉州,县治驻址未变。

六、宋代怀安军与金水、金堂县

宋乾德三年(年)灭后蜀,五年(年)于金水县地立怀安军,隶属西川路,管辖金水、金堂二县。金水县从简州划来,县治与军治同城,驻今淮口州城村;金堂县从汉州划来,县治驻今赵镇韩滩社区旧城址。咸平四年(年),怀安军改隶梓州路。嘉祐二年(年),因金堂县城被洪水冲毁,县治迁往原西魏白牟县治所城厢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重和元年(年),梓州路升为潼川府路,怀安军仍为其辖地。

七、元代怀州与金水、金堂县

元代至元十三年(6年),怀安军改置怀州,隶属成都路,仍辖金水、金堂二县。州治与金水县治同城,仍驻今淮口州城村。同年,省金水县入怀州。

至元二十年(年),又省怀州入金堂县。金堂县治驻城厢镇。

至正二十二年(年),农民起义军明玉珍据有四川,建立大夏政权,金堂县隶属大夏上川西道成都刺史府,县治仍驻今青白江区城厢镇。

八、明代金堂县

明洪武四年(年),大夏灭亡。明仍置金堂县,隶属成都府。

洪武十年(年)五月,金堂县并入新都县。

洪武十三年(年),复置金堂县,县治仍驻城厢镇。明代曾在怀口镇建置怀口镇巡检司,驻今县治东南淮口。

九、清代金堂县

清顺治元年(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县为大西政权属地。

顺治十五年(年),清军南下,逐步占有川、黔。仍因明制,置金堂县,属成都府。

嘉庆七年(年),划全川为五道,金堂县隶属成绵龙茂道成都府,县治仍驻城厢镇。

十、中华民国金堂县

民国元年(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仍置金堂县。

民国二十四年(年),川政统一,防区制结束。划全川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金堂县隶属于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年),改隶第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民国时期,县治仍驻城厢镇。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堂县

年,划全川为四个行政公署区,金堂县隶属于川西行政公署绵阳专区,同年10月28日,县治从城厢镇迁往赵镇玉龙街25号驻地。

年12月10日,华严、大同两个人民公社划归成都市管辖。

年12月17日,金堂县城厢区、太平区划归成都市青白江区管辖。至此,形成今金堂县行政区域。

从金堂县历史沿革看,宋代怀安军所辖范围大致为今金堂区域,其余旧名金水、金渊、白牟皆为局部区域不足以代表整个金堂。如改旧名可用怀安。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东北与崇州市交界,东南与新津县毗邻,西南同芦山县、邛崃市相连,西北和汶川县接壤。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较多。地势由西北至东南阶梯状渐次降低,造就多样地貌和优美环境,森林覆盖率达56%,被誉为成都市的后花园。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年),置大邑县,属邛州,县治在今晋原镇。《太平寰宇记》记载:“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

明洪武十年(公元年)五月,大邑县撤销,境域并入邛县,属嘉定州,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十一月,大邑县建制恢复,仍属嘉定州。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年),邛县复升为邛州,大邑又还隶属邛州,直至民国元年(公元年)。

民国24年(公元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大邑县隶属眉山专署领导。年3月起改属温江专区。年7月1日,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年3月2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从建制沿革看,大邑县也从未改名,亦不讨论旧名。

蒲江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东邻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西靠雅安市名山区,南接丹棱县,北连邛崃市。毗邻天府新区,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便利。蒲江县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

蒲江县始建于公元年,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有“绿色蒲江·生态新城”之美誉。

蒲江西魏置。曰广定,及置蒲原郡。西魏恭帝二年(年),县境之临溪河流域置临溪县。是时,广定、临溪县属邛州蒲原郡。

隋仁寿元年(年),杨广立为太子,为避其讳,改“广定”为“蒲江”。

唐代时,蒲江先后属临邛郡、雅州、巂州、邛州。

宋代,蒲江、临溪属邛州辖。熙宁五年(年)省临溪县为镇入临邛县。元代至元二十一年(年),省蒲江县入邛州。

明洪武六年(年),复置蒲江县,隶嘉定府。

清初,蒲江县区划分上五荡、下五荡。

民国24年(年),蒲江县隶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年,蒲江县属川西行署区眉山专署。

年,属四川省眉山专区。年,划归温江专区。年4月29日,蒲江县并入邛崃县。年10月,复置蒲江县,归温江专区。

年,撤温江地区,蒲江划归成都市管辖。

根据蒲江县历史沿革,可见旧时有广定、临溪2县名,如改旧名临溪更符合“绿色蒲江·生态新城”之定位。

都江堰(Dujiangyan),四川省直辖,由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

都江堰简称“灌”,是一座具有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市政区设置始于秦,汉升为县,西晋分置都安县和晏官县,南朝宋在此地同置汶山郡和汶山县。南齐又置齐基县,至南梁时并置齐基郡。

北周废晏官县,仍置汶山县;废都安县,改齐基县为清城县。

隋汶山县又废。唐置镇静军和灌宁县,后灌宁县改导江县,清城县改青城县。前蜀设灌州,宋改永安军、永宁军、永康军诸名,后军、寨几度复废,元又置灌州。

明降州为县,历明、清、民国至年。年5月,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

从都江堰历史沿革看,旧名较多,结合都江堰历史底蕴及特色,如改旧名,灌州为不错的历史旧名。

说起简州,先说一个小故事。话说过去农业社会,老鼠猖獗,当时老鼠药甚少,鼠患一般靠猫才能解决。当时成都平原附近有买猫画避鼠的传说,画上的猫,就叫简州猫。笔者汉州人士,此乃幼时亲见。

简阳市位于成都市东南,四川盆地中部偏西边缘,踞沱江中游,龙泉山东麓。北倚成都市龙泉驿区、金堂县,东邻资阳市乐至县,南接资阳市雁江区,西靠眉山市仁寿县和成都市双流区,是成都中心城区向东向南扩展辐射的第一县(市),是四川省第三人口大县(市),幅员.5平方千米,素有“天府雄州”“蜀都东大门”之美誉。

简阳古为蜀国地,秦时,属蜀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年),置牛鞞县。

三国时期,仍称牛鞞县,隶蜀汉益州犍为郡。

东晋(—年),仍称牛鞞县,隶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

西魏恭帝二年(年),改牛鞞县为武康郡、金渊郡。武康郡辖阳安县、婆闰县,金渊郡辖金渊县及新都县一部分设置的白牟县。北周(—年)时,撤金渊郡,白牟县并入金渊县,改属武康郡。武康郡领有阳安、婆闰、金渊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废武康郡,所辖县归益州。开皇十八年(年),婆闰县改为平泉县。隋文帝仁寿三年(年),置简州,隶益州总管府,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州治阳安。炀帝大业二年(年),撤简州,所辖阳安、平泉二县还属蜀郡,资阳县复隶资州。

唐武德三年(年),析益州复置简州。为避李渊讳,改金渊县为金水县,简州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属剑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改简州为阳安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简州,从属所辖不变。

宋乾德五年(年),于金水县立怀安军,划出简州。简州下辖阳安、平泉二县,属成都府路管辖。南宋淳祐三年(年),潼川府路的资州及其所辖盘石县(现资中县)、资阳县、内江县和龙水县因荒废被撤,并入简州。

元朝时期,简州属四川行中书省。元初撤平泉县并入阳安县,至元二十年,并倚郭阳安县入州。至元二十二年(1年),划灵泉县(现龙泉驿区)入简州,时简州辖灵泉县,属成都路,元末,析简州复置资州。

明太祖洪武六年(年),降简州为简县。洪武十年(年),撤资阳县并入简县,成化元年(年)复置。明武宗正德八年(年),升简县为简州,隶成都府,资阳县复归简州。乐至县于正德九年(年)改属简州,嘉靖元年(年)还属潼川州。

清世宗雍正五年(年)资阳县划出简州。简州为散州,不辖县,属成都府辖,时成都府领三州十三县。

中华民国二年(年)改州为县,摘取简州和阳安之首字,命名简阳县,属西川道。北洋时期,县佐驻龙泉驿。此为“简阳”名称之始。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年),简阳县为一等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年,撤销川南行署区,简阳县属四川省内江行政专员公署。

年,简阳县龙泉驿区共18个乡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筹建成都市龙泉驿区。

年,设立简阳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

年2月,简阳市改由资阳市(地区)代管。

6年5月,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从简阳的小故事,个人就认为简阳如改旧名,可选简州。

彭州享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的美誉,被称为成都的“北大门”。距成都市主城区25千米,面积平方千米,居成都市所辖区(市)县第一位,与茂县、汶川、都江堰、郫县、新都、广汉、什邡7区(市)县为邻。

湔江是彭州的母亲河。境内自然地形呈“六山一水三分坝”的格局,森林覆盖率达44.22%,拥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五个国家级自然生态资源品牌,是成都北部的生态屏障。

牡丹为彭州市花。今日彭州是名扬全国的“蔬菜之乡”,绿色、文化、时尚、开放正在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彭州市是古蜀文明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存留有成都平原上最大的古蜀青铜器群,战国时期,秦灭蜀国后的15年(公元年)开始在蜀推行封建制度,今彭州为蜀郡繁县,是最早所设县之一。

汉朝,蜀守文翁兴学兴水利,在繁县穿湔江口灌溉郫繁田千七百倾”的人工河道,至今犹存。彭州成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核心地区,也是汉初蜀地封侯国(繁侯)的少数地区之一。

三国时,蜀诸葛亮驻军屯垦,种桑养蚕之地,地名还在。

至此以后,从肖梁置东益州,隋置濛州,唐置彭州,至明初废州设彭县,今彭州一直都是国家重要的行政区域,明降州为县后,市境政区基本稳定。

年11月18日,经批准撤县设市,以原彭县行政区域为彭州市行政区域。

彭州建市应该就考虑了旧名,所以这里暂不讨论旧名了。

邛崃市隶属四川省成都市,自古为“天府南来第一州”,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川滇、川藏公路要塞,距成都市区75公里。全市幅员平方公里。

邛崃古称临邛,系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始建于公元前年,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蜀守张若筑成都、江州(今重庆市中区)、郫城、临邛四城,其中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不久,秦推行郡县制,置临邛县(县治在今临邛镇)和蒲阳县(县治在今牟礼镇永丰社区),后临邛治域扩大,或为郡,或为县。

南北朝时梁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置邛州(州治在今牟礼镇永丰社区),唐高宗时于年将邛州治所移至今临邛镇。

其后,邛崃时为州,时为郡,最多时辖10县,并曾在其地置镇南军、定边军、永平军等军府,屯军戍守。年邛州改邛崃县。

新中国成立后,邛崃县先后归川西行署眉山专区、四川省温江专区管辖。年温江地区撤销,邛崃划归成都市。

年6月6日,撤销邛崃县,设立邛崃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

四川少有的四大古城,邛崃如改旧名不用临邛则可惜,邛州为次选。

崇州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代管。东邻成都市温江区和双流区、南同新津区毗连、西与大邑县相接、北与都江堰市相依、西北部与汶川县接壤,是老子思想创立发扬地。崇州历史悠久,汉代称蜀川,唐代称蜀州,其建制历史长达年,公元年设立县制,年撤县设市。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阳街道办事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崇州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呈“四山一水五分田”格局,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崇州市历史悠久,公元前年(汉高祖元年)置江原县;晋置汉原郡,后改晋原郡。

公元年(唐武则天垂拱二年)置蜀州,领晋原、唐隆、青城、新津四县。

南宋绍兴十年(年)升为崇庆军节度。公元年(南宋绍兴十四年)升蜀州为崇庆军,亦领数县;淳熙四年(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

公元年(元代至元二十年)改为崇庆州;清继称崇庆州,隶成都府。崇庆始成为不领县之散州,境域与今崇州市境域大致相同。

年(民国二年),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崇庆州改为崇庆县,先后隶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崇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年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年6月,撤县设崇州市。

崇州如改旧名,蜀州、崇庆、江原皆可,个人倾向于江原,较为古朴。

以上就是成都市各县市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