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新优设计高艳霞旅夜书
编者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艳霞老师从意象的把握入手,指导学生想象联想,品味《旅夜书怀》的独特意境,探究和感受老杜独特的心境和“沉郁顿挫”的诗风,也教给了学生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高艳霞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本单元的鉴赏指导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一些杜甫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升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3.能够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漂泊情感的具体内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能够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杜甫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堂课中,让学生自己划出重点的内容以便记忆,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重点信息,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2.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具体到杜甫羁旅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补充诗歌创作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一种诗歌赏析方法: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找意象:草、风、岸、樯、夜、舟
抓特点:
草:细——孤弱、细小风:微——轻风,虽轻却不断
岸:阔大樯:高,孤立突兀
夜:凄冷舟:孤舟
析意境:寂静凄清
明情感:漂泊之时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
总结:步骤一:描绘画面
首联借助细草、微风、孤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的画面。
步骤二:概括特点
营造出寂静凄清的氛围。
步骤三:分析作用(情感)
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在漂泊之时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
小组合作,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手法赏析颔联,并组织语言将答案写出来,请两个组将答案呈现到黑板上。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预设:
找意象:星、野、月、江
抓特点:
星:低垂野:辽阔无边
月:明朗、清冷江:汹涌澎湃
析意境:雄浑阔大
明情感: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在壮阔天地下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突出了作者在浩渺天地中因飘零而生的孤寂之感。
总结:
步骤一:描绘画面
颔联借助星、月、平野、大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原野辽阔、星星低垂,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画面。
步骤二:概括特点
描绘出壮阔浩大的景象。
步骤三:分析作用(情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教师点拨: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三)知人论世,深悟诗心
1.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反语。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这两句诗是诗人用反语自嘲,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尾联还是“书怀”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
尾联的修辞手法:比喻、设问、衬托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三、课堂总结
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孤寂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我们在学着鉴赏这首诗的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去鉴赏其他诗歌。
作者简介
高艳霞,陕西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陕西延安中学教师,年获“陕西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延安市学科带头人”。多年承担延安中学火箭班语文教学工作,“青蓝工程”指导教师。
往期回顾
第期董问博:火眼金睛审题要“准”第期石永昌、郭喜群:先选项,后文本,拿下“夺命九分”第期王雪:清明祭第期滑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的开展策略第期田玲:清明即事第期《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期学习议论中的记叙第期《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本期责编:杜凤慧投稿邮箱:cgqmsgzs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