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江水滋养的成都,在杜甫的助力下,终成水
四川自古以来便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其首府成都更是在岷江和沱江等水系的滋养下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我们提起成都的时候,水文化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在唐代之前,四川地区的水文化其实并不突出,其典型意象的建成和传播都和客居成都的大诗人杜甫息息相关。
▲今天的成都
杜甫诗词中构建的成都水文化意象,也成为了四川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一、杜甫之前的成都水文化
四川地区水系发达,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载。
不过当时四川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工程,这里时常发生洪水,导致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古蜀国建立之后,丞相开明下令开掘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分流洪水,这让四川的水患得到了缓解,开明也因此被禅让成为了新的蜀王。
到了战国年间,随着李冰父子建立都江堰,四川地区的水患终于得到彻底解决,成都也因为两江的改道成为了邻水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四川的重要城镇。
▲都江堰
自此四川地区变得风调雨顺,农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得到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虽然来到四川的文人墨客无人不称颂李冰父子的功绩,但成都地区的水文化,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
在唐代之前,对于成都地区水系的文学描写十分有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左思《蜀都赋》中的:
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
到了初唐时期,唐卢照邻、王勃、骆宾王等人都曾经旅居成都,他们也留下了“江前飞暮雨,梁上下轻尘”、“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等名句。
▲唐代大诗人李白
安史之乱后,李白在得知唐玄宗逃亡成都后也来到了这里,并为唐玄宗写下了“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等诗句。
不过这些诗都是典型的宫体诗,因此受众不广,且没有将成都水文化的特点表述出来。
二、杜甫对于成都水文化发展的贡献
在杜甫到达成都生活之后,立即被成都迷人的风光所吸引,这里发达的水系和人们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令其十分着迷。
客居成都的三年多时间里,杜甫留下了大量传世名篇,其中不乏对于成都水景的描写,其细节的表述,也让成都真正成为了中国的水文化名城。
杜甫对于成都水文化的第一个贡献是对于成都和其周边重要水系的“命名”,其中“锦水”、“锦江”、“江城”、“江村”等词,都成为了成都的专属名词。
▲杜甫画像
当时蜀锦是成都地区的重要产品,人们发现在沱江中浣洗的蜀锦颜色要比别处的鲜亮,因此当地人便将沱江称为锦水或者锦江。
杜甫在诗中也采纳了这种称谓,《登楼》中的“锦江春水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也让这种称呼变得家喻户晓。
杜甫对成都的江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其便在诗歌中将成都称为江城,《宿府》中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便是典型代表。
有了江城的说法,成都周边的小乡村自然也就成了江村,“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等诗句将成都与江水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杜甫草堂
仅仅有这些特定命名,还不足以形成水文化。
杜甫对于成都百姓江边生活的描写,才真正让江水与人联系在了一起,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江水对于成都百姓的意义。
这种细致入微的生活化描写才是令成都水文化深入人心的关键,在这些诗作中《田舍》无疑为其中代表: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在杜甫笔下成都和岷江、沱江相生相伴,百姓们的衣食住行也和江水紧紧联系在一起。
其诗作的传播让成都的形象总是伴随着氤氲的水汽,这为成都地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杜甫与水文化的人文情怀
前面我们提到过,成都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成都地区人们对于水利设施及其建设者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
人们还创作了许多关于都江堰的神话,比如李冰在建设都江堰的时候为了镇住水中的精怪,便在江水中沉了五头石犀牛,此后这些犀牛也成为了蜀人祭拜的对象。
▲成都博物馆中的石犀牛
在唐代时四川地区偶有水患发生,当地官员和百姓都选择到江边祭拜石牛以求风调雨顺。
但在杜甫看来,这种做法是荒唐且滑稽的!
他明白想要治理水患需要人们投入到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护中,而不是天天求神问鬼,为了讽刺这种行径,杜甫写下了著名的《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在这首诗中杜甫对于朝廷官员不务正业的控诉,以及对古人奋斗精神的赞扬,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抹亮色。
他的诗作让巴蜀水文化的神秘色彩渐渐消散,并为其赋予了“人定胜天”的精神,这不但彰显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成为了巴蜀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成都夜景
在杜甫的一生中,其旅居成都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杜甫在这段时间里的诗作不可谓不丰富。
在历经沧桑后,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考,文学功底也达到了巅峰水平,这让成都在他的笔下和水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令成都水文化迅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典型意象。
可以说成都的水文化底色就是杜诗赋予的,而这座美丽的城市也为杜甫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真可谓天作之合。
注:
本文关于杜甫和成都水文化关系的相关内容,参考自《杜甫成都诗对“成都水文化”的文学重构》,刊登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6月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