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说纳西族其有哪些特色习俗踩猪膘走
古韵新说纳西族:其有哪些特色习俗?踩猪膘、走婚、子谷妹很有趣
繁华都市纵然有千般好也无法躲开恼人的喧嚣。科技发展纵然极大地方便了生活,却弥补不了久居城市的空虚与寂寞。于是想要寻找一片心灵净土的愿望,就像被牢笼困住的野兽一般,极力挣脱着生活的枷锁奔向诗与远方。
在我国西南边陲有一个被誉为彩云之南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四季如春的自然气候,也有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浪漫与多情。尤其是令世人一心向往的云南丽江,更是氤氲着独具历史魅力的人文景观与岁月沉淀。
从古至今丽江都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很多博学多才的诗人来到这里,都不禁感叹这鬼斧神工铸就的人间天堂。初春时的丽江别有一番乍暖还寒的意境,“山城二月春正寒,香雾濛濛露未干。东风酿雨还酿雪,落皑满地玉栏杆”。
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更是景致盎然,“玉龙峰高九千仞,日色晦明云气寒”。远眺玉龙雪山总会给人一种高耸入云之感,当旭日初升之时羞涩的阳光,让玉龙雪山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
“东风收积雨,旭日丽江城”,当东风夹杂着蒙蒙春雨初歇之时,古老而又神秘的丽江城内阳光普照。笔者认为在诗人的笔下丽江古城,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散发着,既令人向往又欲拒还羞的古风古韵。
在这个位于滇西北的充满神奇魅力的古城中,有一个世代聚居于此的古老民族,这个民族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而驰名古今,诗文、绘画、雕塑、乐舞可谓无所不能,它就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纳西族。
以艺术闻名的古老民族纳西族
相信很多人一谈起艺术时都会头头是道,但如果深挖艺术的源头或实质时,又会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认为如果将艺术由抽象变为具体,实际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礼乐射御书数等范畴。
当艺术与古老的少数民族融为一体之时,相信一定会让大多数人耳目一新。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古老的游牧民族,与文化和艺术根本就不搭界。他们迫于生计只能“逐水草而迁徙”,哪还有时间去琢磨或研究艺术呢!
但笔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一定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收获。大部分聚居于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及文化艺术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一、艺术民族纳西族起源
1.古羌族后裔说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纳西族,绝对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民族。但纵观其民族发展却又令人惊奇,一个源于古羌族的西北游牧民族,居然可以借着汉族文化东风,开拓出一片属于纳西族的艺术天空。
据史料记载纳西族的源头是黄河与湟河流域,而在几千年前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却生活着被载入史册的古羌族人。作为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族群,不仅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游牧民族文化习俗。同时,也为后续民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古羌族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西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统称。早在商朝时期这个族群就被称为“羌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纳西族先民,在大约公元前年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当时陇山山脉以西聚居生活。
2.纳西族迁徙说
如果按照现代纳西族的聚居地,以及其民族属性来看似乎与古羌族不符。事实上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存在历史变迁我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运动。
纳西族先民早在先秦时期就曾在酋长的带领下,横跨陇山山脉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这其实完全符合其民族“逐水草而迁徙”的特性。在历经数年之后为了能够求生存,又不得不向西南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并最终进入金沙江上游地带。
笔者认为每一次民族大迁徙都充满着悲壮之情,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能够安居乐业,又有哪个民族愿意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不断从家乡向其他地区迁徙再迁徙呢!从西北迁徙至西南简直就是斜挎中国的壮举。
3.纳西族民族发展
纳西族完成了斜挎中国壮举之后,却找到了一片水草丰美、物华天宝的聚居地。至此纳西族先民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出了独属于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习俗。实际上早在汉朝时汉族文献中,就已经对纳西族先民做过简略纪要。
“摩沙夷”就是汉代人对纳西族先民的称呼,而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木氏宦谱》中,就曾有过“摩沙夷”聚居地盛产盐的记载。这部作为研究西南民族史的重要史料,所记载的内容多为丽江木氏土司家谱,从这一点来看这本家谱的参考价值其实非常高。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纳西族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唐时期,纳西族部落首领叶古年夺取“濮獬蛮”之后,纳西族正式聚居于“样渠头”,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丽江坝。
历经多年的时间纳西族,终于来到了这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土地。并至此开启了纳西族由野蛮的游牧民族,逐渐向农牧型民族经济发展之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其实也是纳西族,民俗文化以及文化艺术启蒙与逐渐成熟的过程。
纳西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艺术
生活在古代社会的古羌族后裔纳西族,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成熟之后,终于在唐朝贞元十年被纳入中原王朝。至此之后纳西族不断汲取汉族文化,并最终在其民族先知的带领之下,完成了由荒蛮向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纳西族文化艺术最早成型期,应该在明朝建立之后。历经多年的沧桑变化以及汉族文化渲熏染之后,纳西族终于迎来了其民族艺术高峰。这个民族在诗文、绘画、雕塑、乐舞等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体系。
一、纳西族诗歌艺术
据史料记载纳西族文学起源应该在明朝,作为一个深受汉族文化浸染的民族,虽然有其本民族语言和独具风格的习俗文化,但是却被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所折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纳西族,艺术领域都能够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子。
明朝时期纳西族木氏土司广泛接受汉族文化洗礼,在纳西族土司阶级之中汉族文学,在他们的眼中犹如醍醐灌顶的“圣经”一般。在这种文化思维的影响之下纳西族诗歌艺术破土而出,很多具有纳西族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到现代社会依然被纳西族人争相传颂。
诗歌文化在纳西族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纳西族人从明朝时期开始,就在不断用汉字创作诗文。木氏作家木泰就是纳西族第一位文学家,而独具纳西族魅力的诗文,也一直从明朝流传至民国时期。
《万松吟卷》、《隐园春兴》、《雪山始音》等,都是纳西族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些诗文集中收藏了大约1多种诗歌,这些诗歌的主要内容就是热情讴歌,纳西族的一山一水以及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二、“音乐化石”
纳西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仅在日常节庆活动中载歌载舞。而且纳西族艺术家们还将这些歌舞和音乐,辑录在一起创作出了独具民族韵味的纳西古乐。《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等,都是纳西古乐中的经典之作。
按照纳西族最传统的传承方式来看,纳西古乐只能遵守父传子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在纳西族群中流传。由于纳西古乐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而且也是一种源自天籁一般的音乐享受,所以被后世艺术家誉为“音乐化石”。
纳西族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不断传承,就一定要有属于民族共性的风俗习惯。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纳西族,从成为单一民族开始就在不断积累民风民俗。踩猪膘、走婚、子谷妹等习俗,时至今日依然在纳西族中十分盛行。
一、踩猪膘
相信很多人听到“踩猪膘”三个字之后,都会有一种特别奇怪的感觉。纳西族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呢?事实上“踩猪膘”就是纳西族成年礼的俗称。在纳西族中有一个分支名为摩梭人,而摩梭人在给孩子举办成年礼时,就会称为“踩猪膘”、“穿裙礼”或“穿裤子礼”。
在摩梭人群体中曾流行的一句话,“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从这句话中不能看出摩梭人,对已经长大的孩子的关爱与热切期望。
这个传统礼俗需要在孩子满十三岁时举行,在举行“踩猪膘”仪式之前,会在火塘下建两根柱子。女孩站在女柱而男孩则站在男柱下,在仪式开始之后家长会拿出,精心为已经成年的孩子准备的裙子和裤子。当他们穿好裙子、裤子时,就意味着可以自立并成年了。
二、走婚
“走婚”虽然并不是纳西族的专利,但是在摩梭人群体中却十分盛行。实际上在摩梭人中“走婚”又可以被称为“阿夏”婚,简而言之就是亲密的情侣。这种婚姻形式可以分为异居与同居两大类。
其中,阿夏异居婚就是“走婚”,主要形式就是男女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相互结合为形式上的夫妻但并不举办婚礼。二人结婚之后男方晚上来早上走,也就是说可以在女方家过夜,但白天时却可以自由活动。
这种婚姻形式下出生的孩子一般都由女方抚养,而且男方也没有法定的抚养子女义务。在纳西族摩梭人群体中“走婚”特别流行,但前提是不能在“走婚之时,同时拥有两个女子或者男人。
三、子谷妹
“子谷妹”就是纳西语“要钥匙”的意思,纳西族女孩在出嫁之前,家中的亲属会将其嫁妆中的箱、柜等钥匙藏起来。正常情况下藏钥匙的人都会将钥匙放在身上,等到晚上闹洞房的时候再让新郎去寻找钥匙。
实际上如果深挖纳西族“子谷妹”习俗的目的,除了是为了结婚增添一些喜庆气氛之外。这种习俗其实还是纳西族年轻男女,寻找心上人或者择偶的一个途径。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子谷妹”习俗依然十分盛行。
结语
现代社会中纳西族聚居地,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韵味的风水宝地。因为这里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之一。作为一个极具古风古韵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民族,纳西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胡淼淼《浅谈纳西族走婚习俗》
杨福泉《略论纳西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杨杰宏《略论纳西族民歌类别及艺术特色》
夏之乾《纳西象形文字所反映的纳西族文化习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