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是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千年学府,存在不少对联。
其中的文庙有一副对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湘水即湘江,是流经湖南省的最大河流,至湖南岳阳市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这也是湖南省简称“湘”的重要原因。
01“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表面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大江东去”,这里的“大江”即长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滚滚东去的长江,也不过是湘江的余波而已。
一提大江大河,中国人必然会想到中国人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长江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全长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的非凡气象,自古就被人歌颂。浩荡长江与千古人事,给人以浩荡、豪壮之感。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长江水系有数以千计的支流,而湘江的干流全长千米,仅是长江的最长支流汉江的近一半长。
而且,长江水系中的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流域面积都比湘江大。
显然,无论是从长度还是流域面积,湘江都是长江水系的小字辈。
汉江、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还不敢狂妄地说“大江东去,无非余波”,长江之源的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和正源沱沱河也还没这么说。
岳麓书院本有一幅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就惹有争议,认为是湖南人目中无人的表现。
不过这里的“楚”也可解释为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广大楚地。
而在小小湘江眼里,万里长江竟然是湘江的“余波”、晚辈!
一省之河,竟然轻视一国之河?!
于是有很多人说:这幅对联的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山高水长,夜郎自大、狂妄轻薄之情表露无遗!
事实真是如此吗?
02这幅对联的来历
这幅对联的出处,有个故事。
话说晚清时期,湖南学者王闿(kǎi)运到江浙一带游历讲学。
在一次聚会上,江浙当地的学者见他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也不知他才学深浅。
于是,有人就故意探问他的学问流派渊源。
王闿运便淡定地吟道:“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在座者皆惊。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是什么意思呢?
濂溪是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一条河名,宋朝的周敦颐世居此地。
晚年时,他隐居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条溪流,于是他就以老家的濂溪命名,并自以为号,并将所居之地命名为濂溪书堂。
因而世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何许人也?
他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受到历代尊崇。
他也是文学家、哲学家。
他借物言志的传世名作《爱莲说》,入选中学教材,很多人都读过。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王闿运的意思是说:我的学问、道行,传承自南方的濂溪一脉,我是周敦颐的弟子。
周敦颐的祖籍道州濂溪,位于江浙地区的西南方。因而王闿运对江浙当地人说“吾道南来”。
湖南的湘江注入长江,在上海崇明岛注入东海。因而王闿运说“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你们江浙人认为的“大江”,在我眼里只是我们湘江的“余波”而已。
千古大儒周敦颐弟子的身份光环标签,加上“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王闿运的睥睨狂傲、豪横之气毕现。
因而难怪“在座者皆惊”。
那么,这个王闿运有何底气如此狂放?
03王闿运写此对联的原因剖析
王闿运能写出此对联,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他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家。
王闿运的先祖,在明代从江西徙居湖南。
王闿运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小是孤儿,被叔父领养。
他天资驽钝,但是刻苦好学。
《清史稿》中记载他“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
后来,他到长沙城南书院就读。
他参加科举“乡试”而中举人。但在赴京参加“会试”时落第,被大臣肃顺聘请为家庭教师。
随后,他成为同乡湘军将领曾国藩的幕僚。但是意见多有不合,不久就离去。
此后,他专门从事游历讲学。
他受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他在湖南先后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主办了南昌高等学堂,在湖南湘绮楼讲学授徒等。
光绪末年,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其德行,使清廷授予王闿运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
民国初年,他被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兼任参议院参政。
民国五年(年),王闿运去世。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规格很高。
王闿运饱读诗书,但是科举仕途不顺。早年怀抱帝王之学,试图参与治世,然而屡遭挫折,因而总有怀才不遇之感。
他从事讲学几十年,门生众多。其中不乏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杨度、杨锐、刘光第、齐白石等。
王闿运心性清高,人生经历复杂、坎坷,而后半生享誉极盛,因而形成了狂傲不羁的作风。
他的傲岸之气在作品中表露无遗,例如他曾自题挽联:“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他曾受曾国荃邀请写《湘军志》,对太平军前期的凌厉、清廷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湘军初期屡战屡败、曾国荃攻破江宁后纵军掳掠及吞没财物等负面信息,都不加掩饰而照实叙述。
结果,此书刻印后遭到一些湘军将领的攻击,认为是“谤书”。使得曾国荃则请幕僚另撰《湘军记》。
04这幅对联如何正确解读?
以王闿运的狂傲心性和人生经历,写出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幅对联为什么会出现在岳麓书院呢?
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生活的年代,岳麓书院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对其兴学颇为嘉许,便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这是一个书院的莫大荣耀。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宋真宗的手迹。
岳麓书院地处湖南长沙,大儒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因而岳麓书院设有濂溪祠,敬奉周敦颐。
而王闿运是晚清湖南籍名士,他撰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彰显了周敦颐的地位、湖南学派的盛大气象。
按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凡办学之所都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筑统称文庙或孔庙。
岳麓书院拥有独立的文庙,且为皇家建筑等级,是全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这在全国书院中是独一无二的。
因而,这幅对联被刻在文庙的廊柱上,十分醒目。
岳麓书院的这幅对联,与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相得益彰,体现了湖南人傲视天下“才器”的豪气。
有人说,这与湖南人至今自诩的“霸蛮”、“敢为天下先”的豪迈血性有关。
也有人说,王闿运写这副对联时,也正是“湘军”如日中天之时,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这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湖南人及湖湘文化,对近世中国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与所担当的崇高责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个观众的心目中,就会有一千种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读。
网友们如何解读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