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防洪灌
来到巴蜀大地,进入成都平原,感受慢生活节奏,看看这里的人生活悠闲,吃吃这里的美食,欣赏这里的山水风景,让我感叹,天府之国,名不虚传,物华天宝,繁盛富丽。
但是,这安逸和富足的生活状态,有赖于都江堰工程之护佑。而这一世界伟大水利工程却是运用风水智慧的结晶。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更是被人尊称为成都平原的“天府之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岷江水常常暴发洪水,祸民无穷,到了秦昭王时期,(约距今年前),秦国李冰父子担起治水大任,他们深谙易理“生生不息”之道,不以“克”的办法来筑坝堵水,而是着眼“疏”字,提出“深淘滩,低筑堰”的利疏之道。
如何“疏”?
遵循自然,因地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营造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泽及川西平原四十余县一千万亩良田。
站在鱼嘴分水堤上,看到迎面而来的滔滔岷江水在此一分为二,一为内江,一为外江,外江用以排洪,内江即分流岷江且用以灌溉,“一阴一阳为之道”,此为疏岷之第一法:化险为夷,此招为以柔克刚法,顺其性,就其势而化解之。
李冰父子巧妙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修了米长的溢洪道使洪水流入外江,溢洪道前面修有弯道,运用回旋流的理论,使江水形成环流,由于上游来水能量集中于此,所以环流形成的力非常之大,当洪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所夹带的泥沙便流入外江,不至淤塞内江。这个飞沙堰通过涡流旋转又将水“一分为二”了,浊水流于外江,清水入内江引以灌溉。此为疏岷之第二法:清浊分流。此招为各行其道,化敌为友。
李冰父子又劈山建人工水口宝瓶口。此为无中生有,巧夺天工。内江水由此川流不息通过,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最后以八条主要河渠分流于川西平原由此看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都江堰的建成,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载入人类文明史册。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高级官员席班达林曾考察都江堰后这样评价:“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即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此正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