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中国影像方志开启都江堰的文

怎样才能查出白癖风 http://m.39.net/news/a_7230202.html

8月20日,CCTV-10《中国影像方志》从考古、地名、山川、物种、大事、当代等方面来解读都江堰这座“三遗”之城,探索、发现并开启了都江堰的文化之旅。这里面有你熟悉的山川地名、历史文化、人物故事,却有你不知道的“源远流长”。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成都平原的描述。

最早享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但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成了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

这座水利工程,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字——都江堰。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城市的名字,这隐约表明:都江堰,是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上善若水,水,是都江堰的灵魂。

考古记

中国影像方志·都江堰篇

03:57

这个章节从年初,民工们整修都江堰时,意外地挖到了一块石头说起,讲述了李冰石像的发现、李冰率众修筑都江堰、后人祭祀李冰的故事。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人们都要聚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侧的二王庙,为的是祭祀二郎神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在民间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尊崇与膜拜中,为民造福的李冰以神的形象永驻人间。

如今,伏龙观内李冰石像的一侧,还矗立着一方年出土的无头堰工像。石人手中紧握的工具叫作锸,那是李冰时代筑堰的主要工具。那朴实的双手,那古老的智慧,为后世千百年所敬仰与传颂。

地名记

中国影像方志·都江堰篇

老一代四川人,仍然把都江堰叫做灌县。这一个“灌”字,意味从都江堰开始,滔滔的流水,汩汩流进干渴的大地,滋养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这一章节讲述了李冰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如何把工程选址定在岷江的出山口,利用地势高差科学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成都平原,实现了水旱从人的理想;讲述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如何各自发挥作用,开启了成都平原密如织网的灌溉水系,灌溉出了丰饶富庶的天府之国。

古老的水利工程,蕴含着质朴的东方智慧,千百年来,它吸引着无数人来此朝拜。不仅仅是20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受到启发,任何人站在玉垒山上眺望这滚滚而来的岷江水、这亘古不变的苍茫群山、这历久弥新的千年古堰,都会感受到那种无言的凝重与感恩!

山川记

中国影像方志·都江堰篇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与青城山是这片土地上并列的两大标签。这一章节讲述了青城山的道家思想、玉垒山的松茂古道和都江堰作家马及时的西街记忆。

马及时的祖上在西街经营杂货商号。在他模糊的记忆里,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浓荫蔽日,江风吹拂,一队队骡马驮着沉甸甸的货物,不知疲倦地走向远方,骡马脖子下铃铛的叮当声,仿佛还回荡在江水里。

幽静的青城山是从成都平原进入横断山脉的一道屏障。古意苍苍的山门,屋檐上的精致独特的道教雕饰,告诉每一个来访者:道,是这座山的灵魂。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道的最高境界。这恰好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的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暗相契合。

今天的青城山已经成为著名的养生地,它是成都人的后花园。炎热的夏季,清幽寂静的青城山令久居都市的人们争相前往。坐拥青山绿水的都江堰,既是人们问道养生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多民族沟通交流的重要走廊。

未完待续······

更多新闻

美翻了,我们的“三遗之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9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