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核心农业区,初步
春秋战国时期核心农耕区的空间分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核心农业区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当时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用军事等强制手段迫使游牧民族向着西北边远地区收缩;在此过程中,秦、晋、齐、楚诸国的农业垦殖区域也不断得到扩展。
纵观春秋时期农业区的开发,最主要的成就是黄河下游旱作农业的发展和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兴盛,前者的结果是齐鲁等强国的出现,后者的结果是楚、吴、越等国的强大,都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1、关中农区。周人的先辈十分擅长于稼穡,并且凭借较为发达的农业基础而建国,之后对其周边的戎族进行军事征服,并且最终取代了商朝的统治。从昭王开始,周王朝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所变化,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也引起了周王朝的重视。
史载,周穆王曾多次击溃戎狄的入侵,并且远游西北诸地,最远到达昆仑山;周宣王依仗国力进行了更为宏大的开拓行动,“……天子令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薇犹与攘”,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弱,西北地区诸戎趁机发动战争,并且逐渐成坐大之势。
在华夏民族衰落的时候,当时关中等地诸戎满布,甚至遍及伊洛地区,出现了所谓的“……猴犹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平王之末,周遂凌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东周之后,世居西北地区的秦人开始逐渐担负起了经验、开发西北的任务。秦人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族,传说秦人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并且帮助尧舜等帝治理天下,“……驯育草木鸟兽”,是故被赐赢姓,并先后封食于赢、秦等地。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秦族逐渐向西北迁徙,史载"……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可知,秦人移居西北地区之后仍然固守以农业种植为主业,并且积极汲取诸戎先进的游牧技术与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与文化结构模式,即以农业种植为主、以畜牧业为辅。因此,也就奠定了秦人至后“西称霸于诸戎”、“东向横扫六国”的物资和经济基础。
周人及初秦的活动中心一直在关中中西部,开发的重点也在关中中西部地区,先周以来,关中西部的农业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关中东部。秦自厉公以后,东向发展之势渐趋明显,先后占据了位于陕西东部的大荔、籍姑、重泉等地。
献公时,秦镇抚边境,迁都栋阳。秦政治中心移居关中东部,标志着秦开始致力于关中东部的农业开发。当时黄河西岸多被魏所占领,魏沿洛水修筑长城,越河而治,对秦构成严重威胁。面对魏国的勃兴,占有与经营关中东部事关秦国存亡。
献公把秦国的都城迁到关中东部,并全面推行县制,组织编制户籍,积极进行土地垦辟,这样不但适应了秦东向发展的战略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关中东西部农业之间的地域性差距,增加关中的总体经济实力。秦孝公时,秦国东部的土地已经越过洛河。因为商鞅变法,秦对关中东部的经营富有成效。
惠文君时,魏国被迫让出阴晋(今陕西华阴),秦国把阴晋改为宁秦;接着秦国又迫使魏国献出河西地区及上郡15个县。如此以来,河西地区的土地全部被秦国占据。换言之,秦完全占有关中农业区,秦国的战略地位也发生了改变;西、北两面没有劲敌;
南有秦岭天险隔断巴蜀、楚国;东依黄河、函谷自然屏障,实现了据敌于关外的战略目标。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不仅可以保证政治稳定,而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封建经济迅速增长。
秦拥有整个关中农区之后,积极奖励耕战,大力推广铁器牛耕,并且兴修水利,使得关中地区的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粮草积贮数量大为增加,史载,当时关中地区“万石一积”的粮草仓库有数处之多,关中农业区实现了从西向东的扩展。
2、中原农区。中原地区是中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农耕区,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成为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仰韶文化距今-年,学者们根据遗址发掘的器物分析,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当时的主要作物为粟和黍。研究发现,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这黄河中下游地区内河南西部、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遗址分布最为集中,是这仰韶文化的中心区。以这一中心区为圆心,仰韶文化沿渭河、汾河、太行山东麓地带几条道路分别向西、向北扩散、传播,并且逐渐形成东至河北中部,最南边达到汉水中上游,最西边及甘肃沸河流域,最北边抵达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分布范围。
从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看,黄河流域的农业,最早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冲积沃土上。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且气候温和,再加上黄土冲积层疏松易耕,其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发展农业,因此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社会开始,黄河沿岸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黄河支流汇入干流的“三角地带”,这些“三角地带”不但有肥腴的冲击沃土,较为便利的交通,而且有可以依凭地形之势,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独立小区域,不单单是发展农业生产,还得考虑人居安全,无疑,这里是早期农业的首选得理想地区。
在以大并小,以强凌弱的兼并战争中,春秋时期齐、鲁、宋、郑、秦、晋等国及战国七雄中的魏、齐,秦等国逐渐强大,这些国家不仅奖励军功,而且积极鼓励人口增殖,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大大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原来小块状的农耕区逐渐得以扩展,甚至许多未被前人涉及过的土地、包括游牧民族活动土地,也陆续被垦辟为农田。
如此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不再局限于“三河”一带,各国都城四周必然就出现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如山东中部的齐都临淄,豫中平原的魏都大梁,均以较为发达农业而为世人所称道。总之,中原农区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核心农区之一。
3、巴蜀农区。早在距今年左右,我国西南地区同样也出现了原始农业的萌芽,就西南地区的农业开发而言,以秦人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为最早,甚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自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年)之后,就开始了对蜀的农业开发,并且以四川盆地为中心逐步开发“巴蜀徼外”的西南夷。
秦惠文王时,秦国逐渐强盛起来,为了更好的发展秦国实力,于是釆用司马错的伐蜀主张。认为:如果伐蜀成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民”;得蜀还可制楚,灭掉楚国,天下也就统一了。
《史记秦本纪》载,公元前年,司马错伐蜀,灭掉蜀国。蜀亡后,秦又挥师灭掉且、巴。秦国西南秦岭以外的广大地区,归秦国所有。公元前年,秦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巴蜀地区不但物产丰饶,而且自然条件优越,是较早与秦建立联系的地区之一,秦灭巴蜀后,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发展巴蜀经济,如移秦民入建立蜀郡,筑城防,兴水利、修栈道等。秦昭王时,蜀守李冰组织大量人力主持治理岷江,经过即几年的努力。
终于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该工程不仅可灌田万顷,而且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汉书地理志》记载,昭王开巴蜀,修筑栈道千里于蜀汉。栈道的开通,进一步加强了巴蜀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巴蜀地区也成为向秦供应粮饷兵源的重要地区。经过惠、昭诸王数代的经营,巴蜀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可以说与关中、西戎地区一起成为秦统一六国的坚实后方基地。
4、江南农区。先秦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当较为迟缓,特别是与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被中原王朝作为“蛮夷之地”。《夏书禹贡》载:“厥土涂泥,田下下"、"……荆及衡阳惟荆州,厥土涂泥,田下中。”
另外,《周官职方氏》亦载:"……东南曰扬州,……畜宜鸟兽,谷宜稻。”可知,先秦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生存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
史载,当初吴太伯曾带领百姓余家至荆蛮之地,面对陌生而复杂的环境,积极开展农业垦殖活动,“人民皆耕田其中。”
至春秋战国之前,吴王阖闾积极伍子胥的意见,修筑城池以卫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充实仓库,在此基础上打造兵器、积极练兵,使吴地经济状况迅速得到改观,其政治地位也得以提升,夫差即位时,吴地已经是“……其民殷众,禾稼登熟,兵革坚利。”
勾践完全按照计倪的建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发展农业生产,想尽千方百计垦辟荒地,拓展农耕区。史载,越大夫文种曾言:"……外修耕战之备,荒无遗土,百姓亲附,臣之事也。”另外,相关文献表明越国还向着沼泽、湖泊扩展耕地,这方面梁家勉也曾提出支持观点。
结语
越国的这种招彿人口、奖励农耕、积极垦荒的一系列措施很快得到回报,通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的农业区越来越大、粮食储备越来越多,最终一举战胜吴国,占据了整个吴越地区。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提升了江南的政治、经济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