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社在川西林盘中首设阅读空间流沙河为其
在距成都45公里,距都江堰市区25公里的茂林修竹中,是都江堰柳街的黄家大院林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这清幽的林盘中开办书院,传习经典。
年9月15日,伴随着中国诗歌小镇——柳街的开街仪式,由都江堰方面和东周社共同策划举办的读书会,在黄家大院的“又竹堂”书院拉开序幕。
“又竹堂”是东周社于川西林盘落户的首个融汇林盘及书院两大特色的文化空间,由文化名家流沙河老先生题字。此次读书会邀请到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作为主讲嘉宾,旨在探寻川西林盘聚落文化以及在林盘中诞生出的书院。
“诗书耕读林下,炊烟连着枝桠。花落白墙青瓦,依稀旧时人家。”总面积亩的黄家大院可谓水系丰富,沙沟河、友谊五斗渠穿林盘而过。翠绿的林盘绕着院墙,在微风吹送下,竹叶沙沙作响,仿佛为整场读书会增加了天然的背景音效。
袁庭栋: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的鲜活载体
袁庭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与周东的一问一答中,详细讲述了林盘文化与书院精神、师生情谊、名人故事等。
袁庭栋指出,川西林盘就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性农村聚落文化,集生态、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展现了川西人民在漫长而灿烂的农业文明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圈。而完整的川西林盘包含的元素一般有院落、有良田、有水、有路、有树,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将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深入其中。这样的居住方式像棋盘一样密布在川西平原上,不仅彰显着天府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极大地丰富着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可以说,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的鲜活载体。
而在林盘中拔地而起的书院是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它最早见于唐代,但只是藏书之所,在宋代开始兴盛,并延续于元明清。说到书院精神,大致可以归结为独立个性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兼容并蓄精神等。其中,“学为己”精神是书院精神的核心。
据袁庭栋表示,当时在成都,书院尤以金堂和都江堰的数量最多,都江堰的书院就有多达九处之多(岷江书院、味江书院、兴仁书院、青城书院、储秀书院、临江书院、养正书院、云峰书院、诚正书院)。在所有的成都书院中,最为著名的则是由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筹划的尊经书院,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最后该书院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前身。
流沙河题字“又竹堂”
分享会期间,四川电视台资深主持人李蓉、成都电视金牌主持人张斌、成都语言艺术协会会员侯小云,为大家诵读了关于林盘和书院的篇章段落。随后,几位诗歌爱好者登台即兴发挥,朗读了关于柳街的诗歌。
而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则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系主任焦海龙为了配合林盘文化的分享,在活动现场作画,描绘川西林盘之美。
自古以来,书院的历史与川西林盘文化相同,在中华文化、天府文化以及古堰文化的积淀上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这清幽的林盘中开办书院,传习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场地“又竹堂”特邀文化名家流沙河老先生题字,是成都文化推广机构——东周社于川西林盘落户的首个书院。
活动当天,都江堰市图书馆现场将本图书赠与“又竹堂”,全国各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携手成都市全民阅读大使及语言艺术协会,将自己喜爱或是出版的书籍赠与又竹堂,其中包括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郎咸平等人的作品。
东周社的创始人为成都电视台主持人周东,东周社着重梳理巴蜀文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既是一档电视节目,也是一家文化机构。如今,“又竹堂”作为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基地,天府文化的推广阵地,将在未来发挥典型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全民阅读活动再添新的亮点。
成都商报记者陈谋
编辑杨渝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