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三问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
都江堰宝瓶口控制岷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10月29日,位于都江堰市公园路60号的原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简称省都管局)大院内,几名工人正在为机关大楼玻璃外墙进行清洁作业。大院中央,升旗台也刚装饰一新……
“正在为挂牌做准备。”今年4月,四川省委编委印发通知,将水利厅所属的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外江管理处、黑龙滩灌区管理处等8个事业单位及相关职能整合到省都管局,并更名为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简称省都发中心)。
更名,拉开了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的大幕。
1、改什么?
不仅是更名,改的是灌区管理体制
公元前年,秦郡守李冰筑都江堰时,一定想不到多年后,岷江之水所到之处,已发展成为灌面超一千万亩、受益人口达数千万的特大型灌区,突破了成都平原并涵盖其邻近的广大丘陵地区。
二王庙石壁上的治水“三字经”
“省都管局设立于年12月,隶属于当时的四川省水利水电局。”省都发中心都江堰水利文化及灌溉遗产保护处负责人罗多思介绍,管理局下设东风渠管理处、人民渠管理处等6个灌区管理处。
当时,整个都江堰灌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处核算”管理原则,即由省级水利部门统一领导,省都管局和灌区各管理处分级管理,各灌区管理处自行核算。
“这种管理体制的问题就在于,名义上灌区水管单位是管理局的下设单位,但实际的人、财、物全是分开的。”罗多思说,这让都江堰灌区在后续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是以一种各自独立运行又松散联结的形式运行的。
省都管局与灌区水管单位的联系,只是负责制定每年的都江堰来水分配方案,水交到各水管单位后,主要的工作联系就基本到此为止了。在此次更名前,省都管局和灌区内的各水管单位(灌区管理处)都是省水利厅的直属事业单位,原本设定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兄弟单位”。
都江堰岁修期间独具特色的传统水工技术
罗多思介绍,从汉朝设置都水掾后,国家开始直接参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过一两千年发展,都江堰及其灌区管理体制也在发生变化。
“当年省都管局成立时,本应是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的起点。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改革交棒到了省都发中心手中。”省都发中心主任朱泽华说,省都管局更名为省都发中心,就是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的再起步。
今年6月举行的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推进会,也为改革定了基调——明确改革任务、时间节点、任务分工,深入研究制定绩效工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重点工作机制,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2、为啥改?
适应工程保障和灌区供水安全新形势
“改革太有必要了,不然机制很难理顺。”罗多思和同事们对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期盼已久。
罗多思所在的都江堰水利文化及灌溉遗产保护处前身是“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整个灌区的遗产保护与规划。
都江堰灌区春灌期间的壮美景色
讲到必要性,罗多思讲了一个故事: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再加上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响亮文化名片。“为更好地保护灌区遗产,得制定相关规划,之前我们以省都管局的名义下发了文件,想要灌区各管理处调查、上报各自的遗产家底和保护情况。结果只有一家灌区水管单位上报。”罗多思无奈笑道。
遗产保护工作都理不顺,更别说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工程统一管理和灌区水管单位均衡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迎来了飞跃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游的紫坪铺水库及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的先后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万亩扩大到目前的万余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40县市区,供水功能发展到生活、生产及生态供水的全方位服务。
即使到今天,都江堰灌区依然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战略深入实施,对灌区工程保障和供水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朱泽华表示,灌区一体化改革就是要破解了管理体制的难题和壁垒,进一步强化对国家和四川重大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干流上
3、怎么改?
瞄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
改革不是一句口号,背后涉及到干部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分配、财务收支管理、供水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可谓千条丝、万条线。
向什么方向改?具体有哪些行动?
今年5月,水利厅党组提出了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并对都江堰灌区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朱泽华表示,以一体化管理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都江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建设,运用先搭建后发展的模式,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围绕人、财、物认真研究改革方案,通过基础改革和激发干部干事活力,扎实推动改革。
11月3日,四川日报11版报道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
具体到行动重点上,一方面是搭建都江堰运行脉络,重构组织体系,搭建各管理处工作组织架构,明确财务和资金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构建小机关大基层格局,优化工程维修养护模式,建立“一盘棋”供用水工作体系。
四川省水利厅厅长郭亨孝也对灌区榜样建设提出了要求:外树精气神,内重工程建设管理,突出灌区供水核心,确保都江堰的根与魂。
“当前,都发中心的工作理念就是:传承古堰文明,引领现代水利,服务灌区,为民造福。”朱泽华说。目前,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正在加紧完善,未来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内部运行模式,全面实现灌区信息化、智能化及内部管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历代都江堰治水者励精图治,探索和发展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技术和管理制度,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都江堰水文化。如今,随着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深入实施,都江堰水利工程又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图片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办公室提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