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四川行8丨东坡湖水绿如蓝生
编者按:年11月10-14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办,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作家们行走诗意山水,感受生态文化,体悟绿色发展,聚焦攻坚一线,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创作主题,用热烈而深切的情怀和灵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故事。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将陆续刊载采风活动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东坡湖水绿如蓝
贺小晴
我是跟随“大地文心”生态文学采风团去眉山时走近这段故事的。时光推移,事件的细节已有些模糊,事件的参与者多已从原来的岗位调离,但事实依在,东坡湖以她沉静而美丽的身影诉说着一切。
东坡湖位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市区内,从东北到西南,呈不规则U字型,绕过整个市区,是极为难得的城市内湖。取名东坡湖,传达着眉山人民对苏东坡的敬仰与纪念。
眼前的东坡湖,湖面碧水如镜,可以看见湖底游丝般的水草,也可以看见倒映着的淡蓝的天、细碎的云,就连一只懒洋洋的水鸟起飞又落下,也能带出一条清晰的弧线。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在聚光灯下闪烁。水确实清得让人惊讶。陪同我的本地朋友说,如果从天上航拍,水底的各种水草,高高低低,层次异常分明,简直就是个水底森林。
还有水生动物,鱼。东坡湖里的花鲢、白鲢,大的有几十斤重。鲤鱼,草鱼,鲢鱼,鲈鱼,鳙鱼,鸭嘴鲟,锦鲤……多得不计其数。
还有水鸟,白鹭、大雁……
还有小型野生动物,野鸭、野鸡、野兔、斑鸠……
东坡湖,简直就是个水的王国。
湖岸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东坡湖为核心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如今是眉山人民最骄傲的去处。有了她,眉山城好比一个巨大的小区,她就是这座城市的中庭花园,眉山人下班了,休假了,空闲了,都来这里散步、健身、闲坐、看湖、发呆……年出生的黄晶鑫,是湿地公园的解说员,她跟我说起当初应聘时的经历:以前她在银行上班,下班后喜欢逛街。逛街分“荤逛”“素逛”。“荤逛”就是上街去,见东西就买,“素逛”就是只逛不买。她素逛的地点就是东坡湖。只因喜欢这儿的自然环境。有次她看见岗亭上贴着招聘启事,立马就去报名,“世间最幸福的事之一不就是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吗?”
如今,东坡湖是城市之眼,东坡湖是城市的“绿肺”,是眉山人的脸面,是眉山的城市名片。
然而,东坡湖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
眉山市民肖先生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坡湖水很清,还有渡船,上游也没有这么多污染源。他们在湖边游泳、抓鱼虾、打水漂……渐渐地,水开始变黑变臭,从湖边走过,得加快脚步。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大发展,企业大规模扩张,各种污水废水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入这里——东坡湖成为承污纳垢的最便捷的“容器”。
最严重时,到了啥程度?
“水面发黑,水质发臭,是那种奇臭,一到天热,还冒泡,像沼泽地里的那种泡沫。打上来的鱼,臭味深入到了鱼肉里,没有人敢吃。”市民吴先生告诉我。
没有人再敢亲近东坡湖。在眉山市中心静静躺着的她,伤痕累累,满面污垢,成了眉山人心中隐隐的痛。
排水清淤
要想东坡湖变美,必须清淤,这是眉山人的共识。然而,清淤谈何容易。
要将东坡湖的水排干。东坡湖全域大约有万立方米的水;东坡湖上游太和镇境内,有七条支渠,昼夜都在排水;三月的眉山,春雨说来就来;东坡湖水位低,岷江常年有地下水渗至湖内……众多的进水渠道,要将东坡湖的水排干,几乎不可能。
早在年,东坡湖就进行过一次清淤。时任城管办主任的龚勇是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回忆起那次清淤,他记忆犹新:“当时都没有经验,只想着,要把东坡湖清理干净。我们想了很多种方案,最终决定用清淤船作业。先在上游修了3个大的沉淀水池,再用一只前端带着绞刀的船,将水里的淤泥搅起来,再抽到上面的沉淀池,一层层地沉淀,经过3次沉淀后,再把清水放回湖里。我们用这种局部的缓慢的方式,达到清洁湖水的效果。”
龚勇说,当时清除的淤泥,那种脏和臭,普通的大货车不能拉,只能用专门改装过的油罐样封闭式大车运输。整个清淤工程进行了三个多月,基本达到了水质不臭。
然而当时,上游的控源工作尚未开展,城市的管网整改尚未完成,污染还在继续,水质无法保证。此外,沉积在老河床下面的淤泥,有几十年上百年,有的深达一两米。这场轰轰烈烈的清淤工作没有达成最初的设想。
年3月,史无前例的东坡湖清淤工程正式启动。东坡湖上游岷江与湖体连结处,首先架起了十几台抽水机。这一次,难度再大,也必须迎难而上。
东坡湖治理工程指挥部的项目负责人之一万廷建说:“我们明白这是场硬仗,采用了三大举措。一是切断来自东波湖上游的七条支渠的排水。二是在湖内挖掘纵横交错的导流沟,把水引至导流沟,流去下游,再开动十几部抽水机同时排水。三是在下游,东坡湖以外两公里紧接岷江的河道,进行疏浚,让水的流速加快……”
据说,当时的东坡湖清淤现场,每天都有几百部挖掘机同时工作,十几台抽水机同时抽水,几百辆大货车排成长龙,来回运输,成百上千人同时作业,更有成千上万只眼睛在湖岸观看。
对此,万廷建感慨万千:清淤作业不同于修房造屋,也不同于修路造桥,这些工程作业时都是用围栏挡住的,这个是露天作业,将近6公里的湖岸全是人,每天有几千上万双眼睛盯着,哪个地方清淤不到位,哪里没有清到,马上就有人投诉。所以整个清淤工程不敢有丝毫懈怠。而且工期非常紧,必须赶在六月雨季到来之前全面完工。我们全班人马,24小时连轴作业,生怕雨水到来,雨一来,哪怕几十毫米,整个现场就完了,全部淹完……
七条支渠
如果将东坡湖治理工程比做一场战役,清淤现场是前线,控源截污是后方。前线是战场,后方也是战场。
东坡湖排水清淤,整个工期两个月。两个月里,要切断排往东坡湖的所有来水,位于上游太和镇境内的七条支渠就成为关键和要害。
那七条支渠,上游连接岷江,下游直通东坡湖。沿途经过太和镇和大石桥办事处两个乡镇,承担着沿途农户的灌溉用水,也收纳着沿途排出的所有污水废水。
太和镇内,光是养殖户就有家。还有工业企业、农户的生活用水等等。
要长时间截断水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种方案拿出来,权衡之后,最终决定,在太和镇内方圆三四公里的范围内,建22个提灌点。
一截一截控制,有水就把它提起来,抽进岷江,绝不能流入东坡湖。
很快,每个提灌点建起了板房,工作人员住在房里,24小时值守。
控水期间正是春季,矛盾又来了。春灌要用水,必须保证,绝不能影响生产。可下游在清淤,水绝不能排去东坡湖。
怎么办?所有的压力都压在这七条支渠上,都压在这些控水人员肩头。
乡干部和提灌点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打招呼:水可以放,但不能放多了,只能慢慢放。放多了就流下去,进了东坡湖。
提灌点再统筹掌控,逐节放水,稍微放多了点,赶紧用机器提上去。
四月栽秧扒田,五月放秧水,六月七月,雨季又来了。
雨季来时,东坡湖排水清淤工程已经结束,可七条支渠仍然不能放水。
道理很简单,七条支渠的水,收纳了沿途所有养殖户的污水粪水、工业企业的废水脏水,居民的生活用水……清淤后的东坡湖,断不能再被污染。
水得继续控制,得等到污染源清理殆尽,得等到截污管道整改完成、新的截污干管建成使用……
这七条支渠,22个提灌点,还得继续坚守下去。
守护七条支渠,就是守护东坡湖。东坡湖是所有眉山人保护的对象,东坡湖,再也经不起任何伤害。
暴雨季节,情势更加严峻。七条支渠的水,如七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各提灌点只能加大提水力度,24小时全负荷作业,保护东坡湖,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就这样,管控七条支渠的任务,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来到眉山采访时,那些曾经坚守在这七条支渠旁的身影已经模糊。好不容易,我找到了太和镇城管办的负责人邹卫东,他是当初管控七条支渠的亲历者,说到当初,他的话语质朴又简单:没有别的办法,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概念,早上出门,守在沟渠边上。晚上做资料。半夜三四点,电话一响就走。根本就没有休息日的概念。
控源截污
控源一词,顾名思义,控制源头污染。源头在哪,在太和镇。控源的关键,仍是太和镇。
太和境内,有大中小养殖户家。东坡湖治理工程启动之前,这两百多家养殖户的排污方法,就是随便排,污水废水粪便生活用水……都排去七条支渠,再洋洋洒洒,流入东坡湖。
控源的方法,先按规模分类,再按标准改造,没条件改造的,只能要求关闭。
邹卫东也是控源工作的亲历者。说到那段经历,他的语气里至今还带着无奈:“上了规模的养殖户还好,有实力,也有一定的规则意识。难的是那些中小养殖户。改造排污设施得花钱,花钱就有意见。矛盾层出不穷。只能一家家走,一户户做工作。”
“还有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不知道开了多少会,协调了多少矛盾纠纷,最终都会在尽量考虑养殖户利益的前提下,找到损失最小的解决方案。”
“工业企业的排污整改同样艰难。一些养殖户,大白天不排污,晚上排。巡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眉山市政工程建设处负责人彭荣宁从专业的角度,将控源称为管理措施,而将截污称为工程措施。工程的重点在于管道建设,然而,真正的难度,却在于前期对管网的摸排与整改。
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何平,是参与管网摸排的干部之一。他说摸排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污水管子接污水管子,雨水管子接雨水管子。摸排的范围,是整个市区,包括新城区老城区,东坡湖沿岸的所有餐饮服务业。以前确实有错接混接的,管道建设时,施工不严谨。但更多的,则是户主混淆使用或者随意改变用途所致。
何平举例向我说明:比如说,一些商铺原来的用途不是开餐馆茶楼的,就没有计划污水管网,但业主改变了用途,就只能把雨水管当污水管用,这类情况,必须改正。再比如业主阳台上的出水口,是接入雨水管道,而他装修时,把阳台封了,改成了厨房,雨水口就成了污水口。厨房属于生活用水,应该接入污水管道,引入污水处理厂,而雨水则可以直接引入东坡湖。
这么细致琐碎的工作,怎么深入?怎么完成?何平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步步走,一步一步,用脚去量。
“有时候,人还没到,老远看见你来了,先骂开了。敲门不让进。但骂也得去,敲不开门就不断敲。见不到人就再去。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为让老百姓搞清楚治理好东坡湖的重要性。”何平说。
负责工程建设的彭荣宁告诉我,两年多的时间里,摸排整改、纠正管道的错接混接共计个点,同时,又新修了一条从西向东的截污干管。如今的眉山城区,雨污管道实现了分流,雨水进入东坡湖,上游及城区的污水则全部收入截污干管,绕过东坡湖,引入污水处理厂。
生态浮岛与禁渔
眉山市民及众多外地游客对东坡湖水下植物的印象很深:水草丰茂,呈直立状,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全然一个水下森林。却完全不知它们是怎么培植起来的。
眉山市公园管理科长张洪荣向我说起东坡湖培植水下植物、提升水质的许多细节——东坡湖里的水要全部抽出去,然后消毒,淤泥要存起来,石头要捡干净,然后才开始栽植物。栽了植物以后,要慢慢地灌水,大概要两三个星期,等水稳定后再增加水量。于一米左右的水深,要控制水的深度,还要选合适的季节。最好是在四五月份到七八月份施工,因为水下植物,有光合作用生根比较快。而冬天不适宜施工……
围绕东坡湖的水体保护,眉山的生态环境建设者们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如将东坡湖从一个静止的水体,变成缓慢活动的水体。具体方法是从岷江河开闸,在东坡湖与岷江的连接处,建立一个补水系统,以每秒5立方米的流量,对东坡湖进行补水。大约20天,东坡湖内的水就可焕然一新。
此外,从布局上,东坡湖呈不规则的U字型。湖东沿岸为软质体,西岸外延是道路,为保证行路安全,必须使用硬质挡墙,挡墙与湖水的交接处,就形成了死水,变脏发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眉山市住建局副局长张旭冬说:我们在硬质挡墙沿线,建起多米的生态浮岛。何为生态浮岛?
即用一个塑料器具,里面栽上植物,浮在水面上,既可以净化水体,又增加了观赏性。
“生态浮岛建起来后,还有一个好处,有些偷偷来钓鱼的人,拉鱼竿时,会挂在浮岛上,钓不起来,把禁渔的问题顺带解决了。”眉山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何平说。
东坡湖全域禁渔。原因是现在市面上的饵料,多由化学成分制成,扔进湖里,对水质的污染非常严重。但总有一些人,偷偷地进入湖区钓鱼。为此公园管理处成立了专门的禁渔队,24小时轮班值勤。
禁渔队长张建学是退伍军人,当了八年的侦察兵。他说禁渔队员与钓鱼者,好比“猫和老鼠”:你刚在这里看见他,让他走了,你一转身,他又在原地出现。钓鱼者多有执念,禁渔工作难度很大,甚至还有危险。因此张建学和他的队友们,白天分点位执勤,晚上八点之后,则汇合在一起,骑着电瓶车,沿东坡湖岸,一圈一圈,集体巡逻。
东坡湖东坡湖……每一个眉山人念着她时,都是一样的语气,轻微,温情,生怕念重了,弄伤了她,又仿佛,是在念着一个美丽又珍惜的爱人。
同一条河流
东坡湖原是岷江流经眉山的一段内河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河道治理,建成城市内湖,取名东坡湖。始建于北宋时期的远景楼,几毁几建,如今仍然耸立在东坡湖岸。当年远景楼落成时,苏东坡专门为此写下《眉州远景楼记》。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古时候的城池不同,河流依旧。今天的东坡湖正是年少时的苏东坡在眉山生活时的那条河流。
远在他乡的苏东坡,曾经写下了思念家乡的深情的诗句: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苏东坡一生钟情于山水,留下了大量有关山水的名篇。但比较而言,东坡与水,关系尤为密切。
我性喜临水,得颜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东坡喜水,更善于利用水。为官数十载,所到之处皆治水。即使到了晚年,被贬惠州儋州,依然治水掘井,为民造福。而他在杭州任知州时,浚西湖、筑苏堤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隔着多年的岁月,苏东坡家乡的人民,在当年的岷江河畔,如今的东坡湖,断湖水、清淤泥、治污染、兴生态……仿佛正是对其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可喜的是,东坡湖水返清的故事,只是眉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眉山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以此为突破口,拉开了从“治水”到“治城”的全域化生态治理大幕。
几年过去,眉山清、眉山蓝、眉山绿已成为现实,眉山的生态环境优势广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