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马边河畔,蓄势千年强弓待发川观
具有年代感的建筑(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余如波)日前,随着成贵铁路乐宜段正式通车,沿线的乐山市犍为县进入“动车时代”。距离犍为县城只有几公里的清溪镇,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尽管偏居西南一隅,不过在历史上,清溪却并非籍籍无名之地,这要归功于唐代诗人李白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有学者认为,当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就是从这里的清溪驿登船出发,在初次出川途中满怀故土深情写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名句。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年公布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清溪可谓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物产丰富。至今,这里仍分布有面积近半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SplitPageHere#
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绵延近年,曾为南丝路商业重镇
如果从公元25年设清溪驿计算,清溪的历史已经绵延近年。过去,这里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喧嚣,造就了一座影响川滇黔的商业重镇。
从成都驾车出发,沿成乐高速、乐宜高速一路南行,大约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清溪。随着成贵铁路乐宜段通车,若采用“动车+汽车”的出行方案,时间可以缩短到两小时以内。
四川不少古镇临水而建,清溪也不例外。古镇南侧,宽阔的马边河缓缓流过,它是岷江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便利的水运条件,使得清溪很早便成为交通枢纽和军事、商业重镇。公元25年设清溪驿,公元年在此置边关军镇——惩非镇,公元年至年为犍为县治所。
正是由于这多年的县城史,如今的清溪保留着古镇中少见的城墙遗迹。马边河北岸,立有一块刻着“清溪宋城墙遗址”字样的石碑,沿着石碑旁边凹凸不平的石阶向下走到河边,就能看到一段长近米、高约4米的城墙。两棵大树的根部顽强地攀附在城墙上,茂密的枝叶为古镇洒下绿荫。
别看城墙下的水码头早已荒废,甚至被当地居民开辟成菜地,曾经,这里却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边河自古便给清溪镇带来了舟楫之便,在晚清民国初年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犍为地方文史学者罗长安说,民国时期,茶叶、生丝、中药材、皮毛等大宗商品从雷波、马边、屏山、沐川乃至云贵边界运抵清溪,然后再转运至成渝等地,其中仅茶叶年运入量就有余担(每担50公斤)。成都、雅安等地茶商专门派员常驻清溪采购,而清溪人也在成都设茶庄经销茶叶。
罗长安介绍,最繁荣时期,清溪成为川、滇、黔之间的重要通道,每日经停过往船只达三四百艘,上岸员工三四千人,同时还有三四百名往返于雷波、马边、屏山、沐川等周边地区的陆路搬运工在此歇脚。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极大地促进了清溪商贸和服务业的发展,“每逢场期,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茶肆酒馆家家爆满。”
一组数据可以提供佐证。年,清溪镇人口约有多人,其中从商者达到人,几乎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了年,全镇工商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县级商贸公司不设县城反而设在清溪镇。
商业繁荣的一大重要结果,便是带给文化充足的发展空间。清代以来,镇上建庙多有戏楼,素有“九台十八庙”之说,到了民国时期,除本县川剧戏班子外,外地如乐山、自贡、重庆、成都的也来清溪演出,逐渐形成“燕布乐”“大和乐”“向行乐”“艺同乐”等一批“玩友会”,经常在茶肆酒馆举行自娱自乐的演出。抗战爆发后,京剧也开始进入清溪,从年到年,北平“宝凤舞台”和“正彩社”、西安“夏声剧社”、上海“友联社”等都曾到此演出。#SplitPageHere#
不同视角下的古街(犍为县委宣传部供图)
24条街道构成古建筑群,现存天井多个
悠久的历史、繁盛的商贸,造就清溪古镇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风貌。整个清溪现存大大小小多个天井,成为古镇空间格局的一大突出特色。
如果从空中俯瞰,或者在地图上观察,可以看到马边河恰好在清溪附近拐出一个弓形。南边的“弓背”,北边的“弓弦”,共同环绕出建在一片冲积平坝上的清溪。
与一些古镇相比,清溪至今少有旅游开发的痕迹,在镇上居住、行商、购物、休闲的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6年,罗长安开始对清溪古镇进行逐街、逐巷、逐院的采访拍摄和史料查阅工作。根据调查,罗长安绘制了《清溪古镇平面示意图》,发现镇内街道以东西向为中轴线,形成三纵六横的方格状街道骨架。古镇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临河街道在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主要巷道外设置有码头。清溪主要街道宽度古时为3米左右,均为石板路面,民国时期拓宽为现在的6米左右。
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清溪的街道分为商住区和纯居住区,其房屋庭院布局均为四合院。有趣的是,一座四合院内通常有好几个天井,有的达六七个之多,大的面积超过平方米,袖珍型只有两三平方米。全镇现存天井达多个,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基本完好,十分难得。“其中一些袖珍型天井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装饰精巧,颇具艺术价值。”罗长安说,这种空间布局把室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既隐密、安静,又满足了通风、采光、绿化、休闲、晾晒等生活需求,成为清溪古镇空间格局的突出特色。
位于和平街的彭家院便是一例。彭家院建于清代,面积仅平方米,全镇最为袖珍、面积不到3平方米的天井就在这里。“称其为‘天窗’似乎更合适。”四川人文地理作家马恒健说,天井修建者充分考虑了其实用性,在原应该施以瓦当的四檐,用砖石和三合土砌了一圈埂,以防房顶的雨水注入院内。“这高半尺的埂,竟然一点也不马虎,其上有花草浮雕加以装饰,真令人赞叹。”风格不同、形制各异的天井,在书堂街的文朝辅进士第、黄家坡街的黄家大院、复兴街的何家大院等宅院均完整地保留着。
24条街道构成近半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其中有祠堂、会馆、寺庙、民居、码头、学校、水利设施等。信步古镇,古色古香的宅院或在街边出现,或退隐在新建的现代建筑背后,给人以探秘之感。老建筑多为小青瓦,构成深灰色的主色调,偶有一些刷白的泥糊竹壁和其他色彩的装饰点缀其间,十分和谐。清溪古镇中,建筑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上随处可见石雕、木雕等装饰,内容有福禄寿喜、吉祥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动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SplitPageHere#
充满年代感的建筑(余如波摄)
“铜门坎”走出工商巨子,创办西南首家水泥厂
清溪古镇静谧的表象下,激荡着令人瞩目的历史回响。这里走出的工商巨子,不仅助力民国时期四川工业发展,还为抗战期间的大后方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罗长安透露,古时犍为有名胜八景,其中之一“清溪渔唱”即位于清溪镇上。“清溪渔唱”,即以前渔民在河里打鱼唱歌的景观。曾有清嘉庆县令王梦庚亲笔题写的“清溪渔唱”四字崖刻。“原来还刻有一副对联,‘真觉坐五龙搅浑清溪半江水,观音骑双马冲开凉井一重天’,是郭沫若幼年之师陈容庵巧用‘清溪渔唱’周围几个地名所撰成。”可惜,上世纪50年代修建犍沐公路时,这副对联和“清溪渔唱”四字崖刻均毁。
跟四川不少古镇一样,清溪出过不少名人。往远了说,有明代户部山东司郎中车舆,清代成都府教授文朝辅,以及著名的清代清溪“宁氏三杰”。三人中,宁廷弼官至户部主事,后任嘉定府九峰书院山长,宁廷辅曾任兵部主事及镇南州(今云南省南华县)知州,宁廷贞曾任福建安溪等六县知县。
清溪镇和平街上,至今保存着建于清代的宁家祠。其面积达0平方米,青石台基高1米,抬梁穿斗木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宁家祠两侧建有马头墙,梁柱为珍贵的桢楠,直径达40厘米,正厅檐口还塑有戏剧人物。“整个建筑用材硕大,保存较好,为研究当地古建筑提供了参考资料。”罗长安说。
较近的历史人物中,最有名的是民国时期爱国金融实业家宁芷邨,如今早已成为“旅游网红”的犍为嘉阳小火车便与之有关。年12月,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在重庆召开,会上通过了《公司章程》并选举董事会,便推荐宁芷邨等人为监事。
不过,宁芷邨最杰出的贡献,其实是此前在重庆筹建西南首家水泥厂——四川水泥厂,并担任总经理。年抗战爆发前夕,四川水泥厂正式投人生产,所产水泥对赶修川黔公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为抗日战争内迁入川工厂的机器安装提供了充足的水泥,使之能及时投入生产,客观上对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宁芷邨故居可谓清溪古镇最气派的宅院,与镇上其他宅院不同,其大门颇有西式建筑韵味。整个故居面积达平方米,共有6个天井,最大的有多平方米,最小的也超过10平方米。庭院深处坐落着保持清代原貌的绣花楼,这一百多年前的闺房如今在川中难得一见。在当地,宁芷邨故居被人们称为“铜门坎”,据说其大宅门的门坎曾以铜皮包裹。“四合院格局大致未变,房屋也基本原样。但那熠熠生辉的‘铜门坎’只留在传说中,唯有院内房屋柱础的精美石雕,展示着曾经的精致和豪华。”马恒健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