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禄等关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花木产业发

#在四川的田野上#

推动花木产业多元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于温江区寿安镇花木产业发展的调查

杨祥禄彭华卢宗源

花卉产业是传承历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成都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花卉、苗木种植品种丰富,有乔木、灌木、花卉、地被、盆景等各类园林绿化花卉、苗木近种,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实现总产值亿元,其中温江区花木生产面积18万亩,已成为全国四大花木基地之一,温江区寿安镇就有5万余亩。四川花木看成都,成都花木看温江,温江花木看寿安。8月中旬,我们赴温江区寿安镇就推动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调查研究,总结依托花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的成就,提出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成就

寿安镇位于温江区北部,幅员面积53.1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3个村,人口4.8万人。全镇以花木为主导产业,是川派盆景发源地、花木编艺发祥地,现有花木种植面积5万余亩,素有“花木之乡”的美誉。同时还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优美小城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省级安全示范社区、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示范单位等殊荣。近年来,寿安镇努力克服传统花木产业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加快推进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建设“成都微度假目的地”“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地”“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发展目标,以农创旅养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构建产业链整合各种要素,加快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大力营造特色鲜明、功能复合、村企相依、产村交融的多元场景,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入围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入库候选镇名单。

(一)围绕产业振兴做靓融合发展品牌。打造出“凫猫”“桂花精油”等30余种农创产品,研发“编艺+”衍生产品等10余类天府伴手礼。实施“花木+旅游”模式,形成以特色花木为基底,花木艺术游览、高端民宿体验、康养医疗消费互为支撑的消费场景。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三位一体的联农带农和“土地释放、项目投建、运营服务”三环贯通的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

(二)围绕人才振兴下足聚才用才功夫。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退休党员干部、优秀社会人士在寿安发展,选拔乡贤社贤45名、致富带头人69名,评选并吸纳“名誉村长”10名、“新村民”18名。通过盆景技能大赛、编艺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论坛等系列活动,将村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推动花木产业提档升级。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依托产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等,搭建人才实践锻炼、干事创业平台。成都九坊宿墅研学基地、花木编艺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温江区寿安镇农业观光研学基地荣获四川研学实践系列标准首批试点单位。

(三)围绕文化振兴彰显文明传承成效。将园林盆景文化与古蜀鱼凫文化、明清文脉、农耕生态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深入挖掘盆景编艺的创新创造、岷江桂花的感恩友善、古蜀鱼凫的进取拼搏的丰富精神内核。打造岷江书院、淼兮黉门等5个文化节点,举办“盆景节”“编艺节”等活动35场,获评四川省最美家庭1个、成都市最美抗疫家庭1个。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1+6+N”三级组织体系,提档复兴广场等新场景,打造文创空间,建成“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5个村(社区)创建为成都市“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寿安镇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四)围绕生态振兴绘就生态宜居底色。实施园子并园子、园子串园子,大美乡村形态成为靓丽底色。深入开展堤防整治、护岸修复,变河道乱占滩涂为汪家湾花海网红旅游打卡点。引导农户无偿将特色花木、精品花木种植于绿道两侧,形成编艺葱田道、紫花海棠道、桂花彩球道、茶树落樱道等7大植物景观带。推进林盘院落保护性修复,完成林盘、园子等景观点位打造13处,10个村(社区)全部实现全域彩化,实现园林成景、依水望山、四季多彩。以民宿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更齐全,让游客留下来入住。新改建村组“鲜花”道路17公里,启动北林环线、江安河沿线项目及农户天然气安装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户接工程,获评成都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

(五)围绕组织振兴夯实强基固本堡垒。设立产业一线党组织19个,创建“蓉城先锋”示范党组织1个。优化党员教育阵地,创建“市级示范微党校”3个。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举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倡导形成“敢想、真干、善成”的价值追求。探索推广岷江村“”治理模式、天星村“四个一”模式,建成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2个,示范农民集中居住区1个。积极构建完善的基层领导体系、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用乡村全面振兴实践成果检验“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成效。

二、相关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以推动花木产业多元化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全面抓好业态创新、动能创新、场景创新,努力使寿安在成都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在城乡融合中作示范、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中树标杆,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世界大运会举办和成都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做出新贡献。

(一)抓好场景营城。以农创旅养融合发展为路径,创新资源组织和经营方式,实施“前店后厂”“园区变景区”模式,促进花木编艺向集散贸易、家庭景观、小微场景、定标准发展,加快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实施区域整体连片开发打造,挖掘展示地域特征特色,高品质设计策划旅游项目,打造多彩桂雨养心、生态涵养、康养度假、编艺文旅和川派盆景艺展新场景,打造“织绿成网”绿道体系、“三河百渠”蓝网形态和“特色鲜明”农房风貌,

(二)深化改革创新。创新闲置资源梳理方式,从区域节点的功能性、景观化和场景化来综合考虑,准确认知蓝天、山、水、湖、地形地貌、宅基地以及文化、乡愁等有形无形的资源,建设乡村会客厅,推进资源深度梳理、包装、策划、交易。全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联营、流转、众筹、自建模式,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格局,通过“社会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社会公司+国有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等合作方式,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

(三)实施多元治理。加快完善基础配套,重点提高污水收集、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前瞻布局5G通讯、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深化“党建引领、一核三治”思路,打造标识性生活消费场景,加快推进发展治理场景建设。整合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信息资源,建立三级责任体系,坚持“三三”制调解法,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满足群众合理诉求。

(四)加强校地合作。发挥高校学科专业、教师专家团队智库和各类工作室作用,通过课题研究、论坛交流等为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组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培训为花木产业和相关产业持续发展培养人才,融入行业组织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产经营服务。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借智借力共谋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