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相思,莫过你苏轼与王弗十年恩爱,缘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苏轼绵延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竟会让苏轼这样智慧而又经历人生起伏跌宕的人如此肝肠寸断、泪流千行,并写下这看似平实实则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这个人就是苏轼的发妻——王弗。
苏轼与王弗的相识就源于王弗的父亲王方。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山叫中岩山,山中有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此池很是特别,临池拍手,中游鱼会循声游到岸边。王方便借春游的机会,请书院的青年才俊们为水池起名。其实暗地里,是想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大家闺秀王弗,择一位乘龙快婿。
当时前来提名的才子很多,名字也想了很多,王方一个都不满意,直到苏轼说出“唤鱼池”这个名字。苏轼的题名一出,马上得到了王方的赞赏。接着苏轼在大笔一挥,在池边石壁上的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就在人们为苏轼贴切而富有灵性的名字而喝彩的时候,坐在帘幕之内的少女王弗,呆呆地看着纸上,自己提前写下的“唤鱼池”三个字。
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心有灵犀,使得苏轼对未见面的王弗怦然心动,而王弗沉寂了十六年的心门也随即被唤醒,当下就认定了这位人世难寻的知己。
于是,苏东坡十九岁,王弗十六岁那一年,他们成婚了。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就陪伴在侧,成了苏轼终日不去的伴读,苏轼遗忘的文章书籍,她“辄能记之”,对其他书也“略知之”。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
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后来的诸多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所以苏轼用“有识”二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以示他对发妻的爱和尊重。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有那么一个人,信你,陪你,懂你。远行时的牵挂,寒夜里的温暖,生死相守的伴。王弗,也许是苏轼生命中的点缀,但她又握着打开苏轼心锁的钥匙。
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昨儿还在身边的人,今日却已劳燕分飞。前一秒还在谈笑风生,后一刻却天人两隔。天命无常,公元年,年仅27岁的王弗不幸病逝于京师,撇下苏轼和不满七岁的儿子苏迈。命运将二人的夫妻情分定格在十一年。
十年后,苏轼在密州梦见了原配妻子王弗,那晚皓月当空,月光洒向这片荒野,也照在他的脸上,彼时的他两鬓斑白,泪目倦容,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夫妻携手共同度过十年,而今幽明路隔又是十年。生死永隔,然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却结而不解,因为深情,自然难忘;因为难忘,自然断肠。失去的,永远是最美的,王弗曾在苏轼的生命中出现一阵子,却在苏轼的心里留下一辈子。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温馨多过浪漫,凝望多过誓言,没有感天动地,但却满是人间烟火味。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我想,如果有来生,我也愿如众多女子一般,嫁给如此多情才子——苏东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