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江湖的宜宾半边寺,在1935年的50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
注意看江阳沽酒客贴出的这张图片,据说是年版本的50元港币版本,今天这样的港币已经退出流传的舞台,进入收藏的范畴了,香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单独货币的出现,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张绝版老港币的背景图案居然是远隔千里之外,四川盆地南部,岷江边上一座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半边寺,一度成为宜宾难得的古典庙宇建筑,可惜,今天已经彻底消失了60多年了。
今天,有多少宜宾人会知道这个半边寺呢?还能看到的都不熟悉,已经消失的又有谁会为它记录做传呢?
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个“娴将略,善治边”,“莅事精勤,多有建白”的人。(《明史稿》)他叫曾省吾,曾省吾生于嘉靖十一年(年),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进士。隆庆末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万历元年,四川叙州土司都掌蛮叛乱,曾省吾荐刘显率领官兵十四万出征,“克寨六十余,俘斩四千六百名,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万历三年六月,升兵部右侍郎。
自古巴蜀之地,乱世于先,天平于后,又多有南方聚集蛮夷之地,多年来与汉人往来,有安稳时间,也有拱火的时候。汉唐都采取‘羁縻’政策,而明朝时期却越演越烈,不得不进行讨伐。
叙府岷江
关于都掌蛮,是我国古代一个西南少数民族,其实就是‘僰人’,然而最终在他们无休止的战争中消亡。他们主要活跃于宋、元、明时期,大概在今天四川宜宾地区,明万历时被围剿湮灭后再无记载,后人对其知之甚少,据说,现在宜宾地区存留一些古代悬棺,把棺木葬在悬崖峭壁的一种葬式,就出自都掌蛮人。
明朝刚建立时,依然推行土司制度,‘都掌蛮’等蛮部不受任何影响,没了外仗就是内斗,反正不闲着,而我们都知道,明朝曾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废除西南各部土司政策,政权收归中央,由朝廷派官的改革,最早从洪武4年的“土流参用”开始的,于是西南各部土司首领与朝廷的矛盾不断发展升级。
经常有人评价,四川人除外团结得像小可爱,在家里就喜欢内斗。这个跟今天所谓的内卷好像还不太一样,恐怕跟四川的地理山水环境也有些关系,你说日子不好吧,它又是天府之国,你说环境不错吧,这里有让李白感叹,蜀道了,而巴蜀两地自古以来就互相看不顺眼,导致土著性格怪异,豪爽和狭隘共存,又有些水火不容。
当然,归化明朝以后,地方改变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方式,再加上总以为山高皇帝远,不高兴就要闹事情,于是到了明朝后期终于爆发。
有明一代,从洪武到成化,再到万历,一直不停地对都掌蛮用兵,务求根绝此患,在实力雄厚的大明锲而不舍的剿灭下,弱势的小小都掌蛮最终难逃灭族的命运。
在这些过程中,曾省吾也出了大力得到朝廷的肯定。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曾省吾以神灵之托辞来鼓舞和震慑,说是因为真武祖师助其师,就在江边山上增建真武祠,后又续建不少庙宇。这其中就有半边寺。
年的宜宾半边寺江边(现为岷江铁桥涵洞口)宜宾档案馆提供
好像那边还有一个对联还是顺口溜,也不知道是民间所传还是后人撰写:半边寺,‘寺半边’,半崖半坎半路边。锁江石,石锁江,锁夷锁狄锁岷江。
你就可以看出,当年他们修建这些寺庙和锁江石的目的,跟沿江的王爷庙祈求渡水平安还不一样。
上个世纪初叶,列强蠢蠢欲动,在看到中国地大物博后,垂涎欲滴,于是动用各种方式进到中国很多地方,西南偏远而神秘,却更能勾起欧洲那些冒险家的探索欲望,于是一些披着文化的外衣,传道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当时的嘉州即今天的乐山,还是继续沿江而行,到了自贡、泸州、宜宾。
他们有拍摄的相机,一路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当年的川南风土人情,今天不得不说这是一件不幸中的万幸的事情,不幸是历史是留不住,总会消亡,万幸是有了文字和图片,还可以追忆当年的模样。
半边寺也幸运地留下的照片,这样使得即便它如今已经消亡,还有所依据。
恩斯特·柏石曼ErnstBoerschmann-德国建筑师
这个事情主要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和美国地质学家、曾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张伯林的功劳,两人先后在上个世纪初叶到达宜宾,拍摄几张珍贵的照片。上世纪50年代新建内昆铁路,其最后的遗迹被拆除后,这里就再也没有恢复了,当然也不太可能恢复,不过这段历史不应该淹没,应该被记录分享,让后人知道。因为这里还有很多人文过往值得讲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