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议乡村振兴建设
本文约字
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围绕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8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工作意见,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基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点,放眼上述工作重点,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畅所欲言。
重构县域电力系统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目前,我国县域电力系统面临多方面挑战,比如县域电力系统规划难度大、县域电力系统调度管理难度增加以及县域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风险加大等。重构县域电力系统,打造清洁高效、安全可靠、运营规范的县域电力系统,可有力支撑我国乡村振兴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为更好地建设县域电力系统,提升乡镇与农村清洁能源资源开发能力,便捷县域用户用能清洁化,支撑农村用能转型升级,民革中央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是政府统筹各部门做好县域电力系统规划,保障系统低碳有序转型。自然资源、住建部门明确县域电力系统内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建设条件,建立可开发场地资源统计数据库;气象部门完善县域乡镇与农村气象监测设备建设与气象数据统计工作,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预测需要的气象数据精度;地方发展和改革部门与能源管理部门加强县域电力系统内分布式电源与电力网络的规划统筹衔接,合理布局分布式电源的电力系统接入点,保障县域农村分布式电源电量消纳,提高县域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是重构县域电力系统调度关系,推动运营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完善县域电力系统调度规范,将分布式光伏纳入电力调度机构调度控制范畴。电力调度机构加强分布式光伏出力预测工作,提升县域电力系统调度管理能力。推进县域电力系统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电力新业态建设,规范分布式光伏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提升县域电力系统内各类运营主体的电力市场参与活力及市场生态友好性,推进县域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发展。
再次是构建分布式光伏信息化标准与管理规范,保障县域电力系统安全运营。加强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行业协会、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制造厂商合作,完善县域电力系统分布式光伏信息与控制设备的信息化标准建设,提升县域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分布式光伏有效控制。构建发电设备建设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等分布式光伏运营规范体系,实行以运营安全为前置条件的分布式电源建设管理制度。
最后是扎实引导农村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明确农房节能改造服务政府牵头部门,成立地方农房节能建设指导小组,优化农房节能改造路线,探索农村节能改造商业模式。引导农民生活改善中的电力科学供应与合理消费,提高农村用电能效,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对电能的合理需求,减少电能不合理浪费,降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实现农村用电高效与低碳转型。
制定出台国家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目前,“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振兴路子,涌现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科院院长昝林森谈道:“特别是各省区市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切实明确了责任,推动了政策落地和工作落实,提升了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昝林森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考核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综合的宏伟战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对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方式方法等把握不够到位,希望上级能够进一步明确工作环节,在方式方法上加强精准指导;二是各省纷纷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实施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虽然发挥了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但内容标准等不统一,缺乏全国性的考核办法供其参考、对其指导;三是从脱贫攻坚考核情况看,统一的考核制度和实施,发挥了凝聚合力、明确导向、推动工作、激励干劲等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借鉴脱贫攻坚考核的经验做法。目前由于国家尚未制定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落实效果等方面,与脱贫攻坚工作仍有一定差距。
对此,昝林森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或指导意见,引导各省区市通过考核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在昝林森看来,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和方案,是落实中央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行动,是全面检验各级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对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言意义重大。
数字乡村建设势在必行
须补人才与基础设施短板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重要任务。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看来,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其建设势在必行。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杨德才表示,具体而言,高速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尚未在全国乡村普及,农村的数字化基础十分薄弱;数字化基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互联互通尚未覆盖所有乡村。
对此,杨德才建议加大农村基础信息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做到网络全面普及;加快编制乡村数据资源目录,强化数据归集、集成,推动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阶段性推进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加大乡村数字平台建设,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设施农业中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等。
人才匮乏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另外一道坎儿。在走访调研中,杨德才发现,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的数字知识十分有限,仅局限于手机、电脑的简单使用,如此并不能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致力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人才,特别是初期的示范引领者严重缺失。
针对上述情况,杨德才建议加强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招揽引进人才,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特别要引进那些示范引领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注重选拨素质较高、对数字乡村建设有较高积极性的村民,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培养乡土数字化人才;同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化知识教育,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
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两不足”,即创新能力整体不足和乡村数字应用严重不足。杨德才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目前针对三农的数字化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滞后,特别是智慧农业中涉及的传感器、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等严重缺乏;另外,数字应用主要体现在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等方面,有的地区还处在试点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两不足”难题如何破解?杨德才建议,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平台开发与建设,如面向村民提供涵盖就业、就医、出行、旅游、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公益活动等模块的智慧民生服务;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如着眼农业农村实际,开发更接地气、更简单实用的数字应用,着力培育更多、更大规模的农村电商、农产品推介、农业技术咨询与应用等数字化应用服务。
打好政策“组合拳”
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显其能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过得忙碌而充实。他忙着调研、忙着学习、忙着履职,以认真和诚恳的态度书写着全国人大代表的使命和担当。
10余年前,从民间魔术团团长成为大黄村党支部书记的马豹子,想到利用“魔术+”模式,把传统魔术演艺巧妙地与中国制造和商品销售相融合,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脱贫之路。
如今,大黄村拥有“小义乌”的称号,村级经济不断繁荣。然而,令马豹子苦恼的是,村里缺的不是产品,而是电商直播的人才。
“事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各行各业如此,城市如此,农村也如此。”马豹子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马豹子认为,直播和短视频已经成为农村电商营销的重要方向。电商直播绝非在镜头前喊“买它”那么简单。从选择产品、剧本写作到直播过程管理和直播结束后的复盘数据分析,从文案、图片、短视频制作到社群推广、粉丝管理,电商直播每个环节都日趋专业化,需要相关人才各司其职。
“目前,直播电商整个产业链条处在缺人状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该类人才更为匮乏。”作为长期扎根于农村的基层代表,马豹子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施展才能、大显身手。
谈及如何让更多人才贡献于乡村,马豹子提了两点建议:第一,通过乡村人才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组合,把乡村环境建设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重塑乡村人才竞争力,增强人才吸引力,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投向乡村振兴事业,让他们在乡村创业顺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让人才在乡村有事可干、有美景可享、有感情可寄、有政策受惠、有责任压身、有利可得。
第二,畅通渠道培养人才。加快培养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等,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组织开展好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不断增强其生产水平、发展能力、致富本领,以本土乡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乡村振兴蓄势加能。
盘活乡村新资产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今年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五年。和往年一样,今年她的建议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
岷江村曾经以花木种植为产业支柱,但几年前由于苗木市场饱和,一度陷入困境。为打破瓶颈,该村引导村民将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收益权作价入股,与村集体组织合资成立村集体公司,先后引进九坊宿墅、岷江书院等一批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项目,力求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中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有的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一些村集体产业发展存在造血功能不足、生态价值转化能力与农村生态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村级集体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在陶勋花看来,脱贫攻坚以来,农村形成了大量新资产。随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完成,不少村又腾出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等闲置资产。所以,亟需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盘活利用好这些资产资源,让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陶勋花建议,首先应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完善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开展登记赋码、强化集体资产管理,比如加强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本息偿还等方面对村集体经济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在信贷支持上计划优先、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依法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以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资产资源收益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物申请贷款,不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其次,要加强银政合作,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措施,多方面撬动金融资金;引导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农业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乡村产业发展;同步组建乡村振兴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建设村域综合性服务平台,鼓励形成村村抱团发展机制,鼓励村企联营、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致富。
最后,应该积极探索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新型产业用地、组合供地等新供地方式,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功能边界。比如升级改造旧村部、老校舍、废弃厂房等村级固定资产,因地制宜创办留守儿童画院、乡村书院、乡村图书馆、乡村博物馆,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促进生态旅游、农事体验、运动休闲、民宿康养等创意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重振四川种业
带动“三农”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三农’要发展、产业要升级、乡村要振兴,最重要的‘芯片’是种子。”处在农业生产与科教“双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对当前四川乃至西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有着深刻体悟。
“四川省是全国种业大省,优势明显。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有1个育制种大市绵阳市、11个育制种基地县;4个以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主体的种子基地进入‘国家队’,三系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重要战略地位。”谈及川种,吴德如数家珍。
虽然总体来看,四川省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仍存在短板。“例如在供种保障能力方面,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萎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逐年下滑,已由过去的全国第一降至第三;种畜禽场普遍规模不大、技术不足,水产种业苗种场(站)建设标准偏低。”吴德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关键核心技术则是种业的“芯片”。在吴德看来,四川育种创新水平不高,新方法新技术应用还不充分,选育品种与市场需求结合还不紧密,科企合作进展较为缓慢,育种创新资源要素分配还不均匀。
围绕振兴川种提案,年5月,吴德便和团队成员开始调研,特别是关于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方面,从种业种质资源、种业基础研究、种业关键技术研发、种业成果转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六个方面开展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翔实的一线数据,切实摸清了实际情况。“基层人员提出的建议,对撰写高质量的提案非常重要。”吴德说。
根据调研结果,吴德建议给予五方面支持:
支持四川建设“西南畜禽健康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绵阳、乐山等多地正在培育建设国家级、省级畜禽种业园区,上述实验室将成为支撑四川畜禽种业进行重大理论创新、先进技术研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端共享与开放平台。”吴德说。
支持四川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吴德提到,四川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区是农业农村部已认定的以农作物为主的种业园区,为推动科技、企业、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建议在四川邛崃天府种业园区支持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创新中心。
支持四川种业繁育基地扩面提质。吴德建议,加大对四川现有9个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县的资金投入,完善种业基地设施设备,提升现代化水平,推动基地提档升级,增强稳定供种能力;支持在四川增加认定一批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满足四川优势农产品供种需求;支持建设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复合种植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乃至相向发展,切实解决大豆安全这一燃眉之急。
支持四川种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吴德建议,加大对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技术引进,针对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种源,开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突破生物育种“卡脖子”关键技术。
支持四川优势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科研能力的川种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研攻关任务,帮助培育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吴德说。
与时俱进改革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的人口结构、社会形态,农民的生活方式、精神诉求,农业的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表示,这些年来,永联村把党组织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用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和促进村企的改革、创新、发展,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此前在永联村采访时,就感受过现代化给永联村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数字的力量在该村随处可见:生产上,依靠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可实现对农作物长势的实时监测;生活中,突发险情时,村民轻点手机就能一键呼救和定位;治理方面,在永联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村内消防设施、排涝站水位、车辆运行情况等一览无余……
“年7月,我们率先成为5G基站无缝隙、千兆光缆全覆盖的村庄,现在正有序推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民生三个方面的改造工作。”吴惠芳说。
虽然永联村发展成绩喜人,不过,吴惠芳提到,在推进城镇化及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村子依然存在一些制度瓶颈。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实现城镇化的村庄,应该撤销而没有撤销、还保留村委会建制的现象依旧存在,阻碍了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发展。“有的村庄已经实现居委会建制,但无法撤销村委会建制,出现‘村居并行’的状态。村委和居委管理职能交叉重叠,工作职责不清。”吴惠芳说。
此外,吴惠芳提到,已经城镇化的村庄仍然在执行农村的相关政策,按照普通村庄的定位进行发展,造成村财政、公共产品的大量投入,损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针对上述问题,吴惠芳建议:加强统一领导和顶层设计,推动撤村建居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郑新钰、胡安华、邢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