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墓
画像石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画像石出现于汉代,后代仍在延续,但分布地域和发现数量,以及内容丰富程度皆无法与汉代相比,故对画像石的研究主要是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
汉代画像石墓,是指汉代用画像石建造石椁和墓室,或在崖墓洞室内外雕刻图像的墓葬。这些墓葬虽然用石数量不等,但石材上多刻有内容繁简不一的图像。因在全国有数量可观的发现,且分布范围广大,可能与一定的丧葬礼俗有关,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米芾在《画史·唐画》中提到画像石,这是古代文献中对画像石墓最早的记载。和沈括、米芾同时代的金石学家以至于清代的金石学家都是以零散的石块或拓片来记录画像石。直到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山东滕县发掘了一座汉画像石墓,是第一次对汉代画像石墓的正规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和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汉代画像石墓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汉代画像石墓的研究,开始主要是对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等的个案分析,综合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对画像石墓的形制、分期和画像配置的研究。
一、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其特点
从全国范围历年发现和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地点来看,在东至海滨,西到四川、甘肃,南抵浙江、云南,北达榆林、包头,这一广阔地域内都散布着汉代画像石遗存。其中主要是画像石墓,但是汉代画像石墓在各地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就已有的资料和认识,汉代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大的区域。
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其分布大致以鲁南的济宁、枣庄、临沂地区和苏北徐州地区为中心,这是汉代画像石墓分布面积最广的一个区域。
二是豫南、鄂北区。其分布以南阳为中心,这是汉代画像石墓分布与发现较集中的一个区域。
三是陕北、晋西北区。主要分布在两省隔黄河相邻的北部地区。
四是四川、滇北区。多集中分布于嘉陵江和岷江流域。
除上述四个大的区域以外,在河南的新密、洛阳,江苏的镇江,浙江的海宁,贵州的金沙,河北的满城,北京,天津,以及内蒙古包头等地,也发现了少量的汉代画像石墓,它们的发现扩大了汉代画像石的分布范围。这些画像石多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且受到画像石主要分布区的明显影响,但由于其离主要分布区距离较远,又比较孤立,故难以归入某一主要分布区。
二、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把汉代画像石墓分为三期:西汉时期、新莽至东汉早期和东汉中晚期。
1.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画像石墓主要包括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发现的画像石椁墓,河南南阳地区发现少量西汉中晚期的画像石室墓和砖石合建墓。
2.新莽至东汉早期
这一时期山东等地的石椁墓仍在延续,结构变得较复杂,平面为前后两室的洞室墓成为画像石墓的主要形制。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此时得到很大发展,发现墓葬的数量比西汉时期有明显增多,虽然多是砖石合建墓,墓室规模多属中型,平面布局却富于变化。
3.东汉中晚期
前述汉代画像石墓的四大分布区在本期形成。东汉中晚期,尤其是东汉晚期,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汉代画像石墓的大发展期,分布区域迅速扩大。这些墓葬以前、后室(有的有耳室)中型墓为主,有前、中、后三重主室,同时附设数量不等的耳室或侧室的大型多室墓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南阳、鄂北区,本期画像石墓发现的数量比前期相对减少,墓室结构与前期相仿。
陕北、晋西北区画像石墓有一个由陕北东传晋西北的过程,东迁的时间在公元年前后。
三、汉代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
除石椁墓以外,画像石墓图像配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类型:
第一类,不仅题材内容,雕刻技法也和墓室建筑关系密切。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墓。
第二类,内容较为丰富,装饰面积也较大,但题材内容、雕刻技法与墓室结构之间的联系却不密切。如山东安丘董家庄墓。
第三类,图像较少,内容简单,位置安排较随意。如山东枣庄南常墓。
第四类,仅见于砖石合建画像石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装饰内容较少,但在墓内有多次相近的重复,尤其是位于门部的图像。如山东章丘黄土崖砖厂墓。另一种是仅墓门部位的门楣、左右立柱和左右门扉用画像石。如山东淄博张庄墓和陕北、晋西北的画像石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画像石墓的图像内容所追求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至少是相近的,但表达思想的方式、图像内容的选择和配置则有一定的区别,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更何况画像石的使用并无制度限制,虽然也要受到时代的影响,人们对题材内容的选择及布局却有很大的自由。
四、汉代画像石墓与汉代丧葬礼俗
画像石墓是汉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墓葬,其数量远在画像砖墓和壁画墓之上,且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它盛行于东汉时期,除四川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在东汉末年即衰落。画像石墓的形制有石椁墓、砖石合建墓、石室墓、石仿砖室墓和崖墓等,每一类又可分成若干型。画像石墓的图像及其配置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念、生死观念和丧葬礼俗。
用图像装饰棺椁和墓室,在汉代画像石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极有可能是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用画像装饰石椁、石棺和墓室还表明,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比此前更加肯定,同时又要延续对祖先崇拜的传统,还要借死者为活人服务,于是就用明器和图像来代替实物随葬,这样一来,墓里随葬的东西少了,但整个墓室中包含的内容却比从前更加丰富了,这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做法。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河南新密打虎亭汉画像石墓一些装饰内容丰富的墓葬,如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河南新密打虎亭墓等,几乎把人们当时能够想到的死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表现出来了。但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比商周时期大量随葬实用铜器节约得多。因此,不能不说用图像和明器代替实物埋葬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做法。
总之,大量使用明器随葬,用壁画、画像砖和画像石装饰墓室,表明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生死观念与此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带来了丧葬礼俗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在汉代突然发生的,但却是在汉代迅速发展和普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074.html